卷三·三传记事
秦穆公袭郑,晋纳邾捷菑。《三传》所书略相似。《左氏》书秦事曰:“杞子自郑告秦曰:‘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出师。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公羊》曰:“秦伯将袭郑,百里子与蹇叔子谏曰:‘千里而袭人,未有不亡者也。’秦伯怒曰:‘若尔之年者,宰上之木拱矣,尔曷知!’师出,百里子与蹇叔子送其子而戒之曰:‘尔即死,必于殽嵚岩,吾将尸尔焉。’子揖师而行,百里子与蹇叔子从其子而哭之。秦伯怒曰:‘尔曷为哭吾师?’对曰:‘臣非敢哭君师,哭臣之子也。’”《穀梁》曰:“秦伯将袭郑,百里子与蹇叔子谏曰:‘千里而袭人,未有不亡者也。’秦伯曰:‘子之冢木已拱矣,何知?’师行,百里子与蹇叔子送其子而戒子曰:‘女死,必于殽之岩灊之下,我将尸女于是。’师行,百里子与蹇叔子随其子而哭之,秦伯怒曰:‘何为哭吾师也!’二子曰:‘非敢哭师也,哭吾子也,我老矣,彼不死,则我死矣。’”
秦穆公偷袭郑国,晋送郑捷百回国,《 春秋三传》 的记载大致相同。《 左传》 记秦国事情说:“杞子从郑国告诉秦国说:‘暗地派兵来,可以灭掉郑国。’秦穆公和蹇叔商量,赛叔说:‘疲劳军旅偷袭远国,我没听说过能胜利的,而且千里行军,人家还有不知道的!’穆公不听,让孟明出兵。奏叔对孟明哭着说:‘孟明啊,我能看到军队出去,看不到它回来了。’穆公说:‘你知道什么!你如果是中年死亡,你坟上的树已经两手合抢了。’赛叔的儿子参加了军队,襄叔哭着送他说:‘晋国防御的军队,一定在殽的两座丘陵之间设伏,你一定死在那里,我去收拾你的尸骨。’秦国军队遂去了东方。”《 公羊传》 说:‘秦伯将要偷袭郑国,百里奚与逛叔劝诫说:‘行军千里偷袭人国,没有不失败的。’奏伯恼怒地说:‘象你一样岁数的人,坟上的树已经两人合抱了,你知道什么?’军队就要出征了,百里奚与赛叔送他们的儿子并告诫说:‘你们就要死了,一定是在殽山的岩壁下面,我将去收尸。’他们的儿子进军出发了,百里奚与赛叔跟在儿子后面哭泣。秦伯恼怒说:‘你们为什么哭我的军队?’他们回答说:‘我们不敢哭君王的军队,我们是哭自己的儿子呀!’”《 谷梁传》 说:‘秦伯将偷袭郑国,百里奚与蹇叔劝阻道:’千里行军偷袭人国,没有不失败死亡的。’秦伯说:“你们坟上的树木,已经合抱了,知道什么?’军队出发了,百里奚与赛叔送他们的儿子,告诫说:‘你们必能死是在殽山的岩峰下面,我要在那里收你们的尸。’秦伯恼怒地说:‘为什么哭我的军队?’二人说:‘我们不敢哭军队,是哭我们的儿子呀!我老了,他们不死,就是我死了。’”
其书邾事,《左氏》曰:“邾文公元妃齐姜生定公,二妃晋姬生捷菑。文公卒,邾人立定公。捷菑奔晋,晋赵盾以诸侯之师八百乘纳之。邾人辞曰:‘齐出玃且长。’宣子曰:‘辞顺而弗从,不祥。’乃还。”《公羊》曰:“晋郤缺帅师,革车八百乘,以纳接菑于邾娄,力沛然若有余而纳之,邾娄人辞曰:‘接菑,晋出也,玃且,齐出也。子以其指则接菑也四,玃且也六,子以大国压之,则未知齐、晋孰有之也。贵则皆贵矣,虽然,玃且也长。’郤缺曰:‘非吾力不能纳也,义实不尔克也。’引师而去之。”《穀梁》曰:“长毂五百乘,绵地千里,过宋、郑、滕、薛,敻入千乘之国,欲变人之主,至城下,然后知,何知之晚也!捷菑,晋出也,玃且,齐出也。玃且,正也,捷菑,不正也。”
三家记载邾国事,《 左传》 说:“邾文公元妃齐姜生的定公,次妃晋姬生的捷菑。邾文公去世,邾国人立定公当了都君。捷蓄出走晋国,晋国赵盾率领诸侯的军队八百辆战车,送捷菑回国。邾国人不接受说:‘齐姜生的玃且年长。’赵宣子(盾)说:‘理由正当,如不听从,后果不好。’于是回国。”《 公羊传》 说:‘晋国郤缺带兵,兵车八百辆,送捷菑回邾娄,力量雄厚有余。邾娄人拒绝说:‘捷菑是晋姬生的,撰且是齐姜生的。你用他们的手指头立君,那么捷菑四个,撰且六个,都不正常。你用大国的势力来压我们,若齐国也照办,那就不知道齐晋两国的外甥哪个为君了。论身份贵重,他们是相等的,但撰且年长。’郤缺说;‘不是我的力量不能送接畜回国,是道义上不允许呀!遂带兵回国。”《 石梁传》 说:“长车五百辆,连绵一千里,经地宋国、滕国、薛国,远到有战车千辆的大国,想改换他们的国君,到了城下,才知道不行,怎么知道的这么晚呢!捷菑是晋姬生的,撰且是齐姜生的,立撰且是正确的,立捷蓄是不正确的。”
予谓秦之事,《穀梁》纡余有味,邾之事,《左氏》语简而切,欲为文记事者,当以是观之。
我以为记秦国事,《 谷梁传》 委婉有味。记邾国事,《 左传》 语言简明确切。想写文童记事,当看这两篇。
- 推荐作品:
- 经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左传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文昌孝经
- 匡谬正俗
- 正史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南史
- 金史
- 梁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东京梦华录
- 武林旧事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说苑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孙膑兵法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慎子
- 扬子法言
- 天工开物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饮膳正要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渊海子平
- 神峰通考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园冶
- 谱录
- 千字文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名贤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齐东野语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搜神记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鬼神传
- 十二楼
- 花月痕
- 三遂平妖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后汉演义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宝传
- 老子
- 庄子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太玄经
- 文子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词源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