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邾文公楚昭王
邾文公卜迁于绎,史曰:“利于民而不利于君。”邾子曰:“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民敬利矣,迁也吉莫如之。”遂迁于绎,未几而卒。君子曰:“知命。”楚昭王之季年,有云如众赤鸟,夹日以飞三日。周太史曰:“其当王身乎?若玦之,可移于令尹、司马。”王曰:’除腹心之疾而置诸股肱,何益?不縠不有大过,天其夭诸?有罪受罚,又焉移之?”遂弗禜。孔子曰:“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国也宜哉!”按宋景公出人君之言三,荧惑为之退舍;邾文、楚昭之言,亦是物也,而终不蒙福,天道远而不可知如此。
郭国的国君郭文公要史官占卜,把国都从郭(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限村)迁到绎(今山东邹县末南纪王城)吉凶如何?史官答说:“有利于老百姓,可是对国君却不利。”郭文公听后说:“国君的使命就在于让老百姓得到好处,我个人寿命的长短,就听天由命吧!只要对老百姓有利,迁了就是最大的吉祥。”于是迁到了绎,不久,郭文公就死了。有德行的人都说郭文公是“了解天命”。 楚昭王末年,有块云彩像一群红色的鸟模样,围绕太阳接连飞了三天.于是周朝的太史说:“红云挡住了太阳就挡住了国王的身体,与国君不利。应当举行祭典,祷告上天,就可把灾难降到令尹和司马的身上。”楚昭王说:“把心里和腹腔中的疾病移到四肢上能有什么益处呢?假如我没有大的过错,上天何必让我早死?如果我有了罪应当受到惩罚,又何必移给另人?”所以不去举行祭典。对子这件事.孔子评价说:‘楚昭王是知道大道理的,他是不应该失去国家的。” 考究一下此中的道理,当年宋景公连续发表过几次国君应当发表的英明言词,结果那些企图去迷惑他的小人都不得不退避三舍。可是郑文公、楚昭王说的话是同样性质的,竟没有得到一点好处。天理不可猜测竟然到这种地步。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礼记
- 论语
- 易经
- 其他经学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辽史
- 南齐书
- 逸周书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史评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说苑
- 春秋繁露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兵家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法家
- 管子
- 慎子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伤寒论
- 千金方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洗冤集录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葬书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谱录
- 随园食单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权谋残卷
- 清代名人轶事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类书
- 太平御览
- 宣室志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东周列国志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南游记
- 西汉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幻中游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道家
- 老子
- 阴符经
- 神仙传
- 文子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刘子
- 昭明文选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
- 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