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百五十 武
历史来源
源流一
源于姒姓,出自夏朝大臣武罗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世本》、《万姓统谱》等史料所载,夏朝大臣武罗被封武罗国,后国亡,其后子孙以国名为氏,称武氏。
源流二
源于子姓,以祖字或以谥号为氏。
① 出自商王武丁之后,以祖名为氏。据《武班碑》所载,为商王武丁之后,以其祖名字为氏。如汉代武班即是。
② 出自春秋时宋武公之后,以谥号为氏。据《风俗通义》所载,春秋时宋戴公之子司空,死后谥号为“武”,史称宋武公,其子孙以其祖之谥号为氏,亦称武氏。是为河南武姓。
源流三
源于姬姓,出自周平王幼子姬武之后,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据史籍《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公元前770年,犬戎入侵西周,周幽王被杀,西周王朝的都城镐京也遭到彻底破坏。周幽王的儿子姬宜臼受申、许、鲁、齐、秦、郑等诸侯国拥戴,在申地即位,后迁到雒邑(今河南洛阳),历史上称东周,姬宜臼就是著名的周平王。
因周平王的手掌上有一“武”字形状纹路,故在出生之时即被周幽王赐号为武氏。周平王逝世后,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赐号为姓氏者,称武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武氏正宗,是为河南武氏。
源流四
源于姬姓,出自周顷王之孙王孙满的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简化为氏。
因王孙满的后裔曾被封于武疆(今河南省郑州市一带),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武疆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武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
源于官位,属于以官称或爵称为氏。
①出自汉朝时期官位“武功爵”。
公元前123年,汉武帝为奖励众军士奋勇杀敌、建立军功,特别创设了“武功爵”,至匈奴溃灭后,此爵制即被逐渐废黜
在受授武功爵的将士之后裔子孙中,即有以先祖官爵称号为姓氏者,称武功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武氏。
②出自汉朝时期官署武库令。
汉朝时期,汉武帝在“执金吾”属下设立有专门的武库署,专职掌管兵器军械、战备物资等,武库令为长,武库丞为佐官,就如同今日的总后勤部。此官职一直沿用至五代时期,直到宋朝时期方被废黜,改为兵部五曹。
在武库令、武库丞、武库士等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武库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武氏,世代相传至今。
③出自汉朝时期官吏武卫将军。
汉朝时期,皇家设置有武卫营,军政长官称“武卫将军”,职掌禁中警卫。
在武卫将军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武卫氏、武威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武氏、卫氏,世代相传至今。
④出自南北朝其北周官吏武伯。
北周时期,朝廷上分别统领“六率”的军政长官,称为左武伯、右武伯。
在左武伯、右武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武伯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武氏
源流六
据《风俗通义》所载,汉朝有武强王梁,封地在今河北省武强县,其后代因封地“武强”简为武氏。
源于复姓,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
据史籍《风俗通义》记载,东汉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大将叫王梁,是云台二十八将之一。拜大司空,封武强侯,其封地就在今河北省武强县。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武强氏。
另外,在史籍《何氏姓苑》中记载:“有广武氏、武成氏、武仲氏,又《西秦录》有武都氏。”
在武强氏、广武氏、武成氏、武仲氏、武都氏等的后裔子孙中,后皆有省文简化为单姓武氏、强氏、广氏、成氏、仲氏、都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七
源于改姓或赐姓为氏
①源于改姓,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唐朝时期,有傅、左、李诸姓被武则天赐姓为武氏,其后代中有人世代相传至今。
②源于改姓,属于冒姓为氏。
据史籍《唐书》记载:“唐贺兰敏,武士之嗣,冒姓武。”
据其记载,唐朝时期有个贺兰敏,传说是武则天的父亲荆州都督武士彟的后代,冒姓武氏。
在贺兰敏之的后裔子孙及族人中,有以先祖之冒姓为姓氏者,称武氏;亦有仍称贺兰氏的,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贺氏。
家族名人
武丁:商代国王。后世称作高宗。传说名昭,为盘庚弟小乙之子。年幼时,武丁曾在外行役,与“小人”一起劳作,因而较了解“稼穑之艰难”。他即王位后,提拔傅说执政。傅说原为刑徒,被武丁发现,加以重用。武丁还任用甘盘为大臣,以此二人“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力求巩固统治,增强国力,使商王朝得以大治。《史记·卷三》称:“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殷道复兴。”由于武丁将商王朝推向极盛,被称作“中兴之王”。武丁在位期间,不断向西面的□方、南面的虎方、东面的夷方、北面的鬼方以及羌方、周族等进行大规模征伐。其中对□方作战动员的兵力,有时三千,有时甚至达五千;对鬼方用兵三年才攻克。据殷墟卜辞记载,武丁的配偶妇好还亲自率兵征伐羌方。除了“伐羌”之外,卜辞中还有许多“获羌”、“用羌”的记载,即抓获了羌人的俘虏并用作人祭的牺牲,且数字惊人。武丁向四方连年用兵,征服了周围的许多小方国。这些征伐战争,为王朝形成“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的广大疆域,奠定了基础。武丁在位五十九年,死后,由其子祖庚继承王位。
武臣:秦末陈县(今河南省淮阳)人,随陈胜起义,后自立赵王,因违抗陈胜命令,被部将李良所杀。
武漳:文水(今山西省文水)人,五代后蜀著名将领,职山南节度使,重视农业,对当地农田水利建设有所贡献。
武亿:清代著名学者,乾隆进士。创办范泉书院,亲自讲学。治经史,精于考订金石文字。著有《经读考异》、《群经义证》、《偃师金石记》、《授堂诗抄》等。
武禹襄:清代武式太极拳创始人。
武祺:元代太谷(今属山西省)人,历任中书参议、户部尚书、甘肃行省参政等职。曾参与更改钞法,铸宝钱,然时不助祺,物价腾踊,钞法遂坏。著有《宝钞通考》等。
武亿:河南偃师人,清代著名学者,官任博山知县。曾创办范泉书院,精于金石文字考订。著有《经读考异》、《偃师金石记》等。
武训:中国近代群众办学的先驱者,伟大的平民教育家,为穷人创办了堂邑、馆陶、临清三县义学。
武士彟:唐代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东)人,武则天之父。以经营木材致富,随李渊征战有功,被封官爵。高宗时,以皇后之父身份受封周国公,被赐太原王。
武则天:(624~705年)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籍贯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生于利州(今四川省广元市)。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之母,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儿子中宗和睿宗,公元690年建周代唐,在位21年。创造了"曌"(读音"zhao")这个字,意为"日月当空",并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执政期间,颇多政绩,如善用人才,开创殿试,重视农业,加强边防等。但其任用酷吏,时有冤案。公元705年去世让位与子唐中宗,中宗遂复唐。她身后留下的用早期的契丹文字刻的乾陵“无字碑”,不仅吸引千百年来人们的纷纷猜测,而且为失传的女真文字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字史料,也是武则天的“无字碑”的一大贡献。
武承嗣:武则天之侄,因荫而权重。后武承嗣争立太子,不果,怏怏而死。
武三思:武则天之侄,阴谋作乱,事败被杀。
武元衡:河南缑氏(今河南省偃师南)人,唐代建中进士,官至宰相,帝评之曰“是真宰相器。”因刚直不阿,触犯权贵,被刺客暗杀。
武宗元:河南省白波(今孟津)人,北宋著名画家,学吴道子,行笔流畅,擅佛道鬼神,行笔流畅,曾为寺观作壁画,人皆称之。
武允蹈:宋代高诗人,两贡于乡,诗文刻意,多脍炙人口,著有《练湖集》。
武汉臣:元代戏曲家,所作杂剧甚多,今知有10种。
武元直:金代北京人,明昌间名士。善画山水,能诗文。作品有《莲峰小隐图》、《渔樵闲话图》、《东坡游赤壁图》等。
武之望:明代陕西省关中人,对医术有独到之处,曾参王肯堂之《证治准绳》,编有《济阴纲目》,另著有《济阳纲目》。
武禹襄:河北人,清代武式太极拳创始人。其融贯众派,自成一体,称“武式小架”。
迁徙分布
武姓最早的发祥地应在今河南省滑县,其后再次第得到在此地得到不断繁衍,并迅速向邻近的山东及江苏等省迁徙。至汉时,山东武氏一直是一个兴旺、显赫的家族。出自此地的武姓,后大举地繁衍至今河南、安徽、山西等。魏晋南北朝时期,武姓大举南迁成为江苏一大望族。其中在北方有一支武氏迁入今山西。唐代出了一个武则天,使武姓达到极为昌盛的时期,遍及全国。
- 推荐作品:
- 经
- 尚书
- 礼记
- 孝经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笠翁对韵
- 大戴礼记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明史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周书
- 南史
- 金史
- 陈书
- 逸周书
- 资治通鉴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奉天录
- 传记
- 列女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英雄记
- 地理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都城纪胜
- 政书
- 史评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儒家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国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帝范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三略
- 吴子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韩非子
- 管子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茶经
- 随园食单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朱子家训
- 论衡
- 权谋残卷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艺文类聚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西厢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心经
- 无量寿经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黄帝四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曾国藩家书
- 西湖梦寻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