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百七十四 勾
历史来源
1、出自以官名为氏。据《山海经》载,有困民之国,勾姓。为此姓之始。勾又写作“句”。其姓最早见于《山海经》:“困民之国,勾姓”。此外,相传帝少昊的一个儿子名重,死后被封为木正,为五行神之一,掌管天地万物的生老病死,号称勾芒。他的后世子孙以“勾”为姓。勾姓在南宋时为避宋高宗赵构的名讳,改为“句”(音不变,读勾Gōu)、“钩”等姓。
2、出自以官名为姓(即同上“1”说)。据《路史》载,相传,远古时期少皞氏的三儿子重曾作为勾芒官,为五行神之一,为木正,主管树木。重为后代就用他的官名“勾”作为自己的姓氏,今写作句姓。
3、出自为避帝讳所改。南宋时,为避高宗赵构之讳,勾氏改为句(Gōu)氏;有的加草字头,改为苟(Gǒu)姓。
4、出自古代小数民族姓氏句龙氏所改。东汉时,南匈奴有句龙氏,入中原后逐渐汉化,遂以句(音读Gōu,古写作“勾”)为氏,称句姓。
家族名人
勾践:越系古代越人所建之国,越王允常时其国渐强,故楚国乃联越以制吴。前四九六年,当越王勾践(公元前四九七年-公元前四六五年)即位不久,即打败吴国。两年后,吴王夫差攻破越都,勾践被迫屈膝投降,并随夫差至吴国,臣事吴王,后被赦归返国。勾践自战败以后,时刻不忘会稽之耻,日日卧薪尝胆,反躬自问“汝忘会稽之耻邪?”。他重用范蠡、文仲等贤人,经过“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使越之国力渐渐恢复起来。可是吴对此却毫不警惕。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为参加黄池之会,尽率精锐而出,仅使太子和老弱守国。越王勾践遂乘虚而入,大败吴师杀吴太子。夫差仓卒与晋定盟而返,连战不利,不得已而与越议和。
勾涛:字景山,宋代成都新繁人。崇宁二年进士第,调嘉州法掾、川陕铸钱司属官。建炎初,通判黔州。田佑恭兵道境上,涛白守,燕劳之,佑恭感恩厉下,郡得以无犯。湖湘贼王辟破秭归,桑仲、郭守忠攻茶务箭窠砦,将犯夔门。夔兵素单弱,宣司檄佑恭捍御,涛帅黔兵佐之,贼溃去。宣抚张浚奏涛知巴州,不赴。翰林侍读学士范仲荐,召见,论五事,除兵部郎中。七年,迁右司郎官兼校正。日食,上言。八月,迁起居舍人,以足疾,命阁门赐墩待班。九月,兼权中书舍人。
勾井疆:姓句井,名疆,字子疆,春秋末年卫国人,孔子门人。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淇阳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封“滏阳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再封“先贤”。其后代去“句”字,改为井氏,在井氏族谱名人录中有记载。
勾博学:战国时楚国人,数有战功,官至左将军,又被封为宕渠侯。
句台符:隋代成都青城人。受业青城丈人观为道士,与白云溪隐士张愈为诗友。自号“岷山逸老”自云:“左扑范贤袂,右拍薛昌肩,举头傲白日,长啸揭青天。嚣嚣者,安知华夏之内有此逸乐乎!不知岷山之逸老于我,抑我之逸老于岷山乎?”明代文士杨升庵《青城五隐赞》,台符为其一。著有《岷山集》、《岷山异事》3卷,《卧云编》3卷,《青城山方物志》5卷。
勾处士:宋代画家,宣和间鉴赏第一,凡四方所进,必令品定。令待诏画院。其为驸马王诜补齐徐熙所画《碧槛蜀葵图》四扇屏中遗失的两幅;戴琬工翎毛花竹,求者甚众,“徽宗闻之,封其臂,不令私画;徽宗画扇令宫中摹仿,并赏赐给近侍;1115年(政和五年)赐宰臣宴时,以所画《龙翔鸂×图》宣示群臣;将山水画家郭熙的画赏给《画继》作者邓椿的父亲邓雍,都表现了贵为天子的徽宗与臣下的融洽关系,不能把这些活动一概斥之为“笼络朝臣的手段。”
句克俭:宋代郑县人,进士出身,官至殿中侍御史,曾官河中知府、宁州知府等,后出任河东路转运使,以忠诚清廉闻名于当时。
勾龙爽:又名句龙爽,四川人,宋代宫廷画家,擅长人物。神宗时官翰林待诏,喜为上古衣冠佛疲乏人物,为一代奋笔。时称他画的人物“其状质野,有返朴之意。”
迁徙分布
(缺)句(勾)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句(Gōu)姓,源起于勾姓,古今通用。相传帝少昊有个儿子叫重,死后被封为东方之神,掌管天地万物的生长发育及生老病死,号称勾芒官(又有一说,仅主管树木的官而已),他的子孙引以为荣,称为勾氏。据书载,有一些困民之国里就存在以勾为姓氏的。南宋时,勾氏为避宋高宗赵构的讳,有改为句氏的,但发音均不变;也有改力苟氏的;另有改为钩氏的。句氏望族居平阳郡(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一带)。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集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孟子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隋书
- 元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梁书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明季北略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蛮书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史评
- 史通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便宜十六策
- 投笔肤谈
- 韩非子
- 管子
- 邓析子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温病条辨
- 神相全编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茶经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类书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山海经
- 水浒传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鬼神传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常言道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尹文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