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解儿难·六气当汗不当汗论
六气六门,止有寒水一门,断不可不发汗者。伤寒脉紧无汗,用麻黄汤正条;风寒挟痰饮,用大小青龙一条。饮者,寒水也,水气无汗,用麻黄甘草、附子麻黄等汤,水者,寒水也,有汗者即与护阳。湿门亦有发汗之条,兼寒者也;其不兼寒而汗自出者则多护阳之方。其他风温禁汗、暑门禁汗、亡血禁汗、疮家禁汗、禁汗之条颇多,前已言之矣。盖伤于寒者,必入太阳,寒邪与寒水一家,同类相从也。其不可不发者何?太阳本寒标热,寒邪内合寒水之气,止有寒水之本,而无标热之阳,不成其为太阳矣。水来克火,如一阳陷于二阴之中,故急用辛温发汗,提阳外出。欲提阳者,乌得不用辛温哉!若温暑伤手太阴,火克金也,太阴本燥标湿,若再用辛温,外助温暑之火,内助脏气之燥,两燥相合,而土之气化无从,不成其为太阴矣,津液消亡,不痉何待!故初用辛凉以救本脏之燥,而外退温暑之热;继用甘润,内救本脏之湿,外敌温暑之火,而脏象化气,本来面目可不失矣。此温暑之断寒门中,兼风而自汗者,即禁汗,所谓有汗不得用麻黄。无奈近世以羌活代麻黄,不知羌活之更烈于麻黄也。盖麻黄之发汗,中空而通,色青而疏泄,生于内地,去节方发汗,不去节尚能通能留,其气味亦薄;若羌活乃羌地所生之独活,气味雄烈不可当。试以麻黄一两,煮于一室之内,两三人坐于其侧,无所苦也。以羌活一两,煮于一室内,两三人坐于其侧,则其气味之发泄,弱者即不能受矣。温暑门之用羌、防、柴、葛,产后亡血家之用当归、川芎、泽兰、炮姜,同一杀人利剑,有心者共筹之。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集
- 诗经
- 礼记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易传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金史
- 梁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顺宗实录
- 别史
- 平宋录
- 晏子春秋
- 十六国春秋
- 载记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国语
- 说苑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兵家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司马法
- 李卫公问对
- 历代兵制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慎子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天玉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论衡
- 夜航船
- 容斋随笔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女仙外史
- 雷峰塔奇传
- 说岳全传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林公案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无量寿经
- 中说
- 知言
- 僧宝传
- 阴符经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郁离子
- 闲情偶寄
- 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