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经穴主治
《内经》曰:“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故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音角,其数八,其臭臊,其液泣。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主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知,玄生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卒胜酸。
足厥阴肝经穴歌
一十三穴足厥阴,大敦行间太冲侵,中封蠡沟中都近,膝关曲泉阴包临,五里阴廉羊矢穴,章门常对期门深(二十六穴)。
此一经起于大敦,终于期门。取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与井荥俞经合也。
脉起大指聚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入阴中,环阴器,抵小腹,侠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多血少气,丑时气血注此。乙木之脏,脉在左关。是肝实则脉实,两胁痛而目眦肿痛;虚则脉虚,七叶薄而汪汪昏泪。资心火以补肝虚,抑阳光而泻本实。故味辛补而酸泻,气凉泻而温补。姜橘细辛补之宜,芎芍大黄泻之可。目胜离娄,君神曲而佐磁石;手开瞽盲,捣羊肝以丸连未。气疼两胁,君枳实芍药参芎;痰攻双臂,施木草橘半附苓。右胁胀痛,桂心枳壳草姜黄;左胁刺痛,粉草川芎和枳实。悲怒伤肝双胁痛,芎辛枳梗,防风干葛草姜煎;风寒撼水囊茎痛,茴香乌药,青橘良姜调酒饮。疝本肝经,何药可疗?附子山栀力最高,全蝎玄胡功不小。上燥下寒,梅膏捣丸归鹿;头痛气厥,乌药末细川芎。寒湿脚痹踏椒囊,风热膝痛煎柏朮。欲上行引经柴胡川芎;下行须要去穰青皮。温则木香肉桂,凉则菊花车前。补用阿胶酸枣仁,泻用柴前犀牛角。勿胶柱而鼓瑟,当加减以随宜。
《导引本经》:“肝以眼为穴,人眠则血归肝,眼受之而能视也。夫眠乃无名惑复之火,不可纵之使眠,亦不可不眠。若胆虚寒不眠,则精神困倦,志虑不安;肝实热眠过多,则慧镜生尘,善根埋灭,皆非调肝胆,伏睡魔之道也。举其要而言,勿嗔怒,勿昼寝,睡其形而不睡其神是也。盖睡之精,乃身之灵,人能少睡,则主翁惺惺,智识明净,不惟神气清爽,梦寐亦安也,若贪眠则心中血潮,元神离舍,不惟云掩性天,神亦随境昏迷。三丰有云:「捉取梦中之梦,搜求玄上之玄,自从识得娘生面,笑指蓬莱在目前。」此之谓也。《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此又不可不知。」”
足厥阴肝经考正穴法
大敦:
足大趾端,去爪甲如韭叶,及三毛中。足厥阴肝脉所出为井木。《铜人》针三分,留十呼,灸三壮。
主五淋,卒疝七疝,小便数遗不禁,阴头中痛,汗出,阴上入小腹,阴偏大,腹脐中痛,悒悒不乐,病左取右,病右取左。腹胀肿病,小腹痛,中热喜寐,尸厥状如死人,妇人血崩不止,阴挺出,阴中痛。
行间:
足大趾缝间,动脉应手陷中。足厥阴肝脉所溜为荥火。肝实则泻之。《素注》针三分。《铜人》灸三壮,针六分,留十呼。
主呕逆,洞泄,遗溺癃闭,消渴嗜饮,善怒,四肢满,转筋,胸胁痛,小腹肿,咳逆呕血,茎中痛,腰疼不可俯仰,腹中胀,小肠气,肝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息,口喎,癫疾,短气,四肢逆冷,嗌干烦渴,瞑不欲视,目中泪出,太息,便溺难,七疝寒疝,中风,肝积肥气,发痎疟,妇人小腹肿,面尘脱色,经血过多不止,崩中,小儿急惊风。
太冲:
足大趾本节后二寸。或云一寸半内间动脉应手陷中。足厥阴肝脉所注为俞土。《素问》女子二七,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能有子。又诊病人太冲脉有无可以决死生。《铜人》针三分,留十呼,灸三壮。
主心痛脉弦,马黄,瘟疫,肩肿吻伤,虚劳浮肿,腰引小腹痛,两丸骞缩,溏泄,遗溺,阴痛,面目苍色,胸胁支满,足寒、肝心痛,苍然如死状,终日不得息,大便难,便血,小便淋,小肠疝气痛,颓疝,小便不利,呕血呕逆,发寒,嗌干善渴,肘肿,内踝前痛,淫泺,胻酸,腋下马刀疡瘘,唇肿,女子
漏下不止,小儿卒疝。
中封(一名悬泉):
足内踝骨前一寸,筋里宛宛中。《素注》一寸半,仰足取陷中,伸足乃得之。足厥阴肝脉所行为经金。《铜人》针四分,留七呼,灸三壮。
主痎疟,色苍苍,发振寒,小腹肿痛,食怏怏绕脐痛,五淋不得小便,足厥冷,身黄有微热,不嗜食,身体不仁,寒疝,腰中痛,或身微热,痿厥失精,筋挛,阴缩入腹相引痛。
蠡沟(一名交仪):
内踝上五寸。足厥阴络,别走少阳。《铜人》针二分,留三呼,灸三壮。《下经》灸七壮。
主疝痛,小腹胀满,暴痛如癃闭,数噫,恐悸,少气不足,悒悒不乐,咽中闷如有息肉,背拘急不可俯仰,小便不利,脐下积气如石,足胫寒酸,屈伸难,女子赤白带下,月水不调,气逆则睪丸卒痛,实则挺长,泻之;虚则暴痒,补之。
中都(一名中郄):
内踝上七寸,胻骨中,与少阴相直。《铜人》针三分,灸五壮。
主肠澼,颓疝,小腹痛不能行立,胫寒,妇人崩中,产后恶露不绝。
膝关:
犊鼻下二寸旁陷中。《铜人》针四分,灸五壮。
主风痹,膝内廉痛引膑,不可屈伸,咽喉中痛。
曲泉:
膝股上内侧,辅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横纹头取之。足厥阴肝脉所入为合水。肝虚则补之。《铜人》针六分,留十呼,灸三壮。
主颓疝,阴股痛,小便难,腹胁支满,癃闭,少气,泄利,四肢不举,实则身目眩痛,汗不出,目佴佴,膝关痛,筋挛不可屈伸,发狂,衄血下血,喘呼,小腹痛引咽喉,房劳失精,身体极痛,泄水下痢脓血,阴肿,阴茎痛,胻肿,膝胫冷疼,女子血瘕,按之如汤浸股内,小腹肿,阴挺出,阴痒。
阴包:
膝上四寸,股内廉两筋间,蜷足取之。看膝内侧,必有槽中。《铜人》针六分,灸三壮。《下经》针七分。
主腰尻引小腹痛,小便难,遗溺,妇人月水不调。
五里:
气冲下三寸,阴股中动脉应手。《铜人》针六分,灸五壮。
主腹中满,热闭不得溺,风劳嗜卧。
阴廉:
羊矢下,去气冲二寸动脉中。《铜人》针八分,留七呼,灸三壮。
主妇人绝产,若未经生产者,灸三壮,即有子。
章门(一名长平,一名胁髎):
大横外,直季胁肋端,当脐上二寸,两旁六寸,侧卧,屈上足,伸下足,举臂取之。又云:“肘尖尽处是穴。”脾之募。足少阳厥阴之会。《难经》曰:“脏会章门。”疏曰:“脏病治此。”《铜人》针六分,灸百壮。《明堂》日七壮,止五百壮。《素注》针八分,留六呼,灸三壮。
主肠鸣盈盈然,食不化,胁痛不得卧,烦热口干,不嗜食,胸胁痛支满,喘息,心痛而呕,吐逆,饮食却出,腰痛不得转侧,腰脊冷疼,溺多白浊,伤饱身黄瘦,贲豚积聚,腹肿如鼓,脊强,四肢懈惰,善恐,少气厥逆,肩臂不举。
东垣曰:“气在于肠胃者,取之太阴、阳明。不下,取三里、章门、中脘。”
魏士珪妻徐病疝,自脐下上至于心皆胀满,呕吐烦闷,不进饮食。滑伯仁曰:“此寒在下廉,为灸章门、气海。”
期门:
直乳二肋端,不容旁一寸五分。又曰:“乳旁一寸半,直下又一寸半。”肝之募。足厥阴、太阴、阴维之会。《铜人》针四分,灸五壮。
主胸中烦热,贲豚上下,目青而呕,霍乱泄利,腹坚硬,大喘不得安卧,胁下积气,伤寒心切痛,喜呕酸,食饮不下,食后吐水,胸胁痛支满,男子妇人血结胸满,面赤火燥,口干消渴,胸中痛不可忍。伤寒过经不解,热入血室,男子则由阳明而伤,下血谵语,妇人月水适来,邪乘虚而入,及产后余疾。
一妇人患热入血室,许学士云:“小柴胡已迟,当刺期门。”针之,如言而愈。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留刺大椎第二行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五六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其他经学
- 大学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明季北略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平宋录
- 传记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传习录
- 儒家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中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练兵实纪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千金方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神相全编
- 神峰通考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杂家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淮南子
- 夜航船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西京杂记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剪灯新话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鬼神传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独异志
- 小八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毛公案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中说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庄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随园诗话
- 词曲
- 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