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治方·序论第一
仲景曰∶人体平和,唯须好将养,勿妄服药。药势偏有所助,令人脏气不平,易受外患。夫含气之类,未有不资食以存生,而不知食之有成败,百姓日用而不知,水火至近而难识,余《河东卫汛记》曰∶扁鹊云;人之所根据者,形也。乱于和气者,病也。理于烦毒者,药也。济命抚危者,医也。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 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药性刚烈,犹若御兵。兵之猛暴,岂容妄发,发用乖宜,损伤处众。药之投疾,殃滥亦然。高平王熙称∶食不欲杂,杂则或有所犯,有所犯者,或有所伤,或当时虽无灾苦,积久为人作患。又食啖 肴,务令简少。鱼肉果实取益人者,而食之。凡常饮食,每令节俭。若贪味多餐,临盘大饱,食讫觉腹中膨胀短气,或至暴疾,仍为霍乱。又夏至以后迄至秋分,必须慎肥腻饼 酥油之属,此物与酒浆、瓜果理极相妨。夫在身所以多疾者,皆因春夏取冷太过,饮食不节故也。又鱼 诸腥冷之物,多损于人,断之益善。乳酪酥等常食之,令人有筋力胆干,肌体润泽。卒多食之,亦令胪胀泄利,渐渐自已。
黄帝曰∶五味入于口,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酸令人癃,不知何以然?少俞曰∶酸入胃也,其气涩以收也。上走两焦,两焦之气涩,不能出入,不出即流于胃中,胃中和温,即下注膀胱,膀胱走胞,胞薄以软,得酸则缩卷,约而不通,水道不利,故癃也。
阴者积(一咸走血,多食咸令人渴,何也?答曰∶咸入胃也,其气走中焦,注于诸脉。脉者血之所走也,与咸相得即血凝,凝则胃中汁泣,汁泣则胃中干渴。(《甲乙》云∶凝则胃中汁注之,注之则胃中竭。)渴则咽路焦,焦故舌干喜渴。血脉者中焦之道也。故咸入胃走于血。(皇甫士安云∶肾合三焦之脉,虽属肝心,而为中焦之道,故咸入而走血也。)
辛走气,多食辛令人愠心,何也?答曰∶辛入胃也。其气走于上焦,上焦者受使诸气,而荣诸阳者也。姜韭之气熏至荣卫,不时受之,却溜于心下,故愠愠痛也。辛味与气俱行,故辛入胃而走气,与气俱出,故气盛也。
苦走骨,多食苦令人变呕,何也?答曰∶苦入胃也,其气燥而涌泄,五谷之气皆不胜苦。苦入下脘,下脘者三焦之道,皆闭则不通,不通故气变呕也。齿者骨之所终也,故苦入胃而走骨,入而复出。齿必黧疏。(皇甫士安云∶水火相济,故骨气通于心。)
甘走肉,多食甘令人恶心,何也?答曰∶甘入胃也,甘气弱劣,不能上进于上焦,而与谷俱留于胃中,甘入则柔缓,柔缓则蛔动,蛔动则令人恶心。甘气外通于肉,故甘走肉,则肉多粟起而胝。(皇甫士安云∶其气外通于皮,故曰甘入走皮矣。皮者肉之盖,皮虽属肺,与肉连体,故甘润肌肉并于皮也。)
黄帝问曰∶谷之五味所主,可得闻乎?伯高对曰∶夫食风者则有灵而轻举,食气者则和静而延寿,食谷者则有智而劳神,食草者则愚痴而多力,食肉者则勇猛而多嗔。是以肝木青色宜酸,心火赤色宜苦,脾土黄色宜甘,肺金白色宜辛,肾水黑色宜咸。内为五脏,外主五行,色配五方。
五脏所合法∶肝合筋,其荣爪。心合脉,其荣色。脾合肉,其荣唇。肺合皮,其荣毛。肾合骨,其荣发。
五脏不可食忌法∶多食酸则皮槁而毛夭,多食苦则筋缩而爪枯,多食甘则骨痛也发落,多食辛则肉胝而唇寒,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
五脏所宜食法∶肝病则食麻、犬肉、李、韭。心病宜食麦、羊肉、杏、薤。脾病宜食稗米、问》云∶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
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五味动病法∶酸走筋,筋病勿多食酸。苦走骨,骨病勿多食苦。甘走肉,肉病勿多食甘。辛走气,气病勿多食辛。咸走血,血病勿多食咸。
五味所配方∶
米饭甘(《素问》云∶粳米甘) 麻酸(《素问》云∶小豆酸) 大豆咸 麦苦 桃辛 枣甘李酸 栗咸 杏苦 黄黍辛 葵甘 韭酸 藿咸 薤苦 葱辛 牛甘 犬酸 豕咸 羊苦鸡辛。
五脏病五味对治法∶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酸泻之,禁当风。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甘泻之,禁温食、浓衣。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肺苦气上逆息者,急食苦以泻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辛泻之,禁无寒饮食、寒衣。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润致津液通气也。肾欲坚,急食苦以结之,用咸泻之,无犯 HT ,无热衣、温食。是以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肉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精以食气,气养精以荣色。形以食味,味养形以生力。此之谓也。神藏有五,五五二十五种。形藏有四方、四时、四季、四肢。共为五九四十五,以此辅神,可长生、久视也。精顺五气以为灵也,若食气相恶,则伤精也。形受味以成也,若食味不调,则损形也。是以圣人先用食禁以存性,后制药以防命也。故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气味温补以存形精。岐伯曰∶
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浓者为阴,味薄者为阴之阳。气浓者为阳,气薄者为阳之阴。味浓则泄,薄则通流。气薄则发泄,浓则闭塞。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阴阳调和,则平安。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秋七十二日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七十二日省咸增苦以养心气,季月各十八日省甘增咸以养肾气。
- 推荐作品:
- 史
- 集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孝经
- 孟子
- 尔雅
- 谷梁传
- 易传
- 子夏易传
- 白虎通义
- 正史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新五代史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陈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明季北略
- 杂史
- 贞观政要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英雄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蛮书
- 政书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儒家
- 菜根谭
- 荀子
- 弟子规
- 盐铁论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六韬
- 将苑
- 吴子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术数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谱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智囊全集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红楼梦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镜花缘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夷坚志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李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幻中游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释家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中说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老子想尔注
- 刘子
- 诗文评
- 昭明文选
- 冰鉴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