痈肿毒方·疔肿第一
(论一首方二十九首 证十五首灸法一首)
论曰∶夫禀形之类,须存摄养。将息失度,百病萌生。故四时代谢,阴阳递兴。二气更相击怒,当是时也,必有暴气。夫暴气者,每月之中,卒然大风大雾,大寒大热,若不时避,人忽遇之,此皆入人四体,顿折皮肤,流注经脉,遂使腠理壅隔,营卫结滞,阴阳之气不得宣泄,变成痈疽疔毒,恶疮诸肿。至于疔肿,若不预识,令人死不逮辰。所以养生之士须早识此方,凡是疮痍无所逃遁。
凡疗疔肿,皆刺中心至痛。又刺四边十余下,令血出,去血敷药,药气得入针孔中。若不达疮内,疗不得力。
又其肿好着口中颊边舌上,见赤黑如珠子,碜痛应心是也。是秋冬寒毒久结皮中,变作此疾,不即疗之,日夜根长,流入诸脉数道,如箭入身捉人不得动摇。若不慎口味房室,死不旋踵。经五六日不瘥,眼中见火,神昏口干心烦,即死也。
一曰麻子疔,其状肉上起头,大如黍米,色稍黑,四边微赤多痒,忌食麻子及衣麻,勿入麻田中行。
二曰石疔,其状皮肉相连,色乌黑如黑豆,甚硬,刺之不入肉内隐隐微疼,忌瓦砾砖石之属。
三曰雄疔,其状 头黑 ,四畔仰疮 浆起,有水出,色黄大如钱孔形高,忌房室。
四曰雌疔,其状疮头稍黄,向里 亦如灸疮,四畔 浆起,心凹色赤,大如钱孔,忌房室。
五曰火疔,其状如汤火烧灼,疮头黑 ,四边有 浆起,如赤粟米,忌火炙烁。
六曰烂疔,其状色稍黑有白斑,疮中溃溃则有脓水流出,疮形大小如匙面,忌沸热食烂臭物。
七曰三十六疔,其状头黑浮起,形如黑豆,四畔起大赤色,今日生一,明日生二,后日生三,乃至十,若满三十六,药所不能治,如未满三十六者可治,俗名黑 。忌嗔怒蓄积愁恨。
八曰蛇眼疔,其状疮头黑皮上浮,生形如小豆,状似蛇眼,大体硬,忌恶眼看,并嫉妒人见之及毒药。
九曰盐肤疔,其状大如匙面,四畔皆赤,有黑粟粒起,忌食咸物。
十曰水洗疔,其状大如钱形或如钱孔大,疮头白里黑 ,汁出中硬,忌饮浆水,水洗渡河。
十一曰刀镰疔,其状疮阔狭如薤叶大,长一寸,左侧肉黑如烧烁,忌刺及镰刀切割铁刀所伤,可以药治。
十二曰浮沤疔,其状疮体曲圆少许不合,长而狭如薤叶大,内黄外黑,黑处刺不痛,内黄处刺之则痛。
十三曰牛拘疔,其状肉 起,掐不破。
上十三种疮,初起必先痒后痛,先寒后热,热定则寒,多四肢沉重、头痛、心惊、眼花,若大重者则呕逆,呕逆者难治。其麻子疔一种始末惟痒。所忌者不得犯触,犯触者即难疗。其浮沤疔、牛拘疔二种,无所禁忌,纵不疗亦不能杀人,其状寒热与诸疔同,皆以此方疗之,万不失一。欲知犯触之状,但脊强,疮痛极甚不可忍者是也。
治十三种疔方∶
用枸杞,其药有四名∶春名天精,夏名枸杞,秋名却老,冬名地骨。春三月上建日采叶,夏三月上建日采枝,秋三月上建日采子,冬三月上建日采根。凡四时初逢建日,取叶子枝根等四种并曝干。若得五月五日午时合和大良,如不得根据法采者,但得一种亦得,用绯缯一片以裹药,取匝为限,乱发鸡子大,牛黄梧子大,反钩棘针二十七枚为末,赤小豆七枚末,先于绯上薄布乱发,以牛黄末等布上曝,即卷绯缯作团,以发作绳,十字缚之,熨斗中急火熬令沸,沸定后自干,即刮取捣为末,绢筛以一方寸匕,取枸杞四味合捣,绢筛取二匕和合前一匕,共为三匕令相得,又分为二份,早晨空腹酒服一份,日二。
齐州荣姥丸
凡是疔肿皆用治之方。
牡蛎(九两烂者) 钟乳 枸杞根皮(各二两) 白石英(一两) 桔梗(一两半) 白姜 石?(一斤,软黄者)
上六味各捣,绢筛合和令调,先取伏龙肝九升为末,以清酒一斗二升搅令浑,澄清取二升和药捻作饼子,大六分,浓二分,其浊滓仍置盆中,布饼于笼上,以一幅纸藉盆上,以泥酒气蒸之,仍数搅令气散发,经半日,药饼子干,纳瓦坩中,一重纸,一重药遍布,勿令相着,以泥密封三七日,干以纸袋贮置干处举之。用法以针刺疮中心深至疮根,并刺四畔令血出,以刀刮取药如大豆许纳疮上。若病重困日夜三四度,轻者一二度着,重者二日,根烂始出。轻者一日半日烂出,当看疮浮起,是根出之候。若根出已烂者,勿停药仍着之,药甚安稳,令生肌易。其病在口咽及胸腹中者,必外有肿异相也。寒热不快,疑是此病,即以饮或清水和药如二杏仁许服之,日夜三四服,自然消烂或以物剔露根出,即瘥。当看精神,自觉醒悟。合药以五月五日为上,七月七日为次,九月九日,腊月腊日皆可。若急须药,他日亦得。修合须清净烧香,不得触秽,无令孝子、不具足人、产妇、六畜鸡犬等见之。凡有此病者,忌房室、猪牛鸡鱼、生韭葱蒜、芸苔胡荽葵、酒醋、面等。若犯诸忌而发动者,取枸杞根汤和药服并如后方,其二方本是一家,智者评论以后方最是真本。
赵娆方
姜石(二十五两) 牡蛎(十两,崔氏作七两) 茯苓(三两) 枸杞根皮(四两)
上四味各捣筛合和,先取新枸杞根合皮切六升,水一斗半,煎取五升,去滓,纳狗屎(崔氏云尿)二升,搅令调,澄取清和前药熟捣,捻作饼子阴干。病者以两根刃针当头直刺疮,痛彻拔针出,刮取药末急纳疮孔中,勿令歇气,并遍封疮。头上即胀起,针挑根即出。重者,半日以上即出,或已消烂。根挑不出亦自瘥,勿忧。其病在内者,外当有肿相应,并皆恶寒发热,以水半盏,刮取药如梧子大五枚和服之,日夜三服,即自消也。若须根出,服药经一日,以鸡羽剔吐,即随吐根出。若不出,根亦自消烂。在外者,亦日夜三度敷药,根出后常敷勿住,即生肉易瘥。若犯诸忌而发动者,取枸杞根合皮骨切三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研药末一钱匕,和枸杞汁一盏服之,日二三服。并单饮枸杞汁弥佳。又以枸杞汁搅白狗屎,取汁服之更良。合讫即可用,不待干。所言白狗屎是狗食骨,其屎色如锻石,故言白狗屎也。如预制取,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腊月腊日尤良神验。或有人忽喉中痛,乍寒乍热者,即是其病,当即以此疗之。无故而痛,恶寒发热者,亦是此病,但根据前服之,立瘥。前后二方同是一法,其用相同,亦主痈疽,甚效。
治疔肿病,忌见麻勃,见之即死者方∶
胡麻 烛烬 针砂(等分)
上三味为末,以醋和敷之。
又方 锻石(三分) 马齿菜(二分)
上二味捣,以鸡子白和敷之。
锻石乃壮火之余烈,善破阴毒恶疮。《本经》有疽疡瘙热恶疮死肌之治。马齿菜散血消肿;鸡子白清气解热,能使疔肿外出。勿以贱而忽诸。
又方 针刺四边及中心,涂雄黄末立愈,神效。(一云涂黄土)。
又方 鼠新坌土,以小儿尿和敷之。
又方 铁衣未,以人乳汁和敷之立愈。
又方 小豆花为末,敷之瘥。
又方 以人屎尖敷之,立瘥。
又方 以四神丹一枚,当头上安,经宿根即出矣。
治一切疔切疔肿疔肿方∶
用苍耳根茎苗子,但取一色烧为灰,醋泔淀和如泥涂上,干即易,不过十度,根即拔,神良。余以贞观四年,忽口角上生疔肿达耳,予令?十日不瘥。余以此药涂之,得愈。以后常作此药以救人,无不瘥者,故特论之以传后人。疔肿方千首,皆不及此,虽齐州荣姥方亦不能胜此物之造次易得也。
又方 取铁浆,每饮一升,立瘥。
又方 腊月猪脂以面和,封上瘥。
又方 蒺藜子一升烧灰,酽醋和,封上经宿便瘥。或针破头,封上更良。
又方 皂荚子取仁作末敷之,五日内瘥。
玉山韩光方
韩光,治疔肿人也。贞观初,衢州徐使君访得此方。
用艾蒿一担烧作灰,于竹筒中淋取汁,以一二合和锻石如面浆,以针刺疮中至痛,即点之,点三遍,其根自拔,亦大神良。贞观中用治三十余人,得瘥。故录之。
鱼脐疔疮,似新火针疮,四边赤中央黑,可针刺之,若不痛即杀人,治之方∶
以腊月鱼头灰和发灰等分,以鸡溏屎和敷上。此疮见之效否即杀人。(《外台》不用发灰,用鸡子清和敷)。
又方 以寒食饧敷之良。若硬者,烧灰涂贴即瘥。
治鱼脐疮,头白肿痛不可忍者方∶
先以针刺疮四畔,捣白苣汁,滴着疮孔内。
又方 水獭屎敷,大良。
治赤根疔方熬白粉令黑,蜜和敷之良。
又方 以新坌鼠壤,水和涂之,热则易。
又方 马牙齿捣末,腊月猪脂和敷之,根即拔。烧灰用亦可。
犯疔疮方∶
芜菁根 生铁衣(等分)
上二味和捣,以大针刺作孔,复削芜菁根如针大,以前生铁衣涂上刺孔中,又涂所捣者封上,仍以方寸匕,绯帛涂粘贴。有脓出即易,须臾,拔根出立瘥。忌油腻、生冷、醋滑、五辛、陈臭、粘食。
又方 刺疮头及四畔令汁尽出,捣生栗黄敷上,以面围之,勿令黄出,从旦至午,根拔矣。
又方 以面围疮如前法,以针乱刺疮,铜器煮醋令沸,泻着面围中令容一盏,冷则易之,三度,根即出。
又方 取蛇蜕皮如鸡子大,以水四升,煮三四沸,去滓,顿服,立瘥。
又方 烧蛇蜕皮灰,以鸡子清和涂瘥。
又方 取苍耳苗捣,取汁一二升服之,滓敷上,立瘥。
灸方
灸掌后横纹后五指,男左女右,七壮即瘥。已用得效。疔肿灸法虽多,然此一法甚验,
- 推荐作品:
- 史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公羊传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三国志
- 明史
- 新唐书
- 宋书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三朝北盟会编
- 五代新说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载记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吴船录
- 政书
- 史评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中论
- 兵家
- 素书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管子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农家
- 天工开物
- 氾胜之书
- 伤寒论
- 难经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茶经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类书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世说新语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独异志
- 小八义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无量寿经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诗文评
- 总集
- 别集
- 曾国藩家书
- 日知录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