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六 草部·芍药
释名
将离、梨食、白芍、余容、延。白者名金芍药,赤者名木芍药。
气味
(根)苦、平、无毒。
主治
腹中虚痛。用白芍药三钱、炙甘草一,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温服。夏月加黄芩五分,恶寒加肉桂一钱,冬月大寒再加桂一钱。
骨痛。用芍药二分、虎骨一两,炙后研细,装入布袋放在酒三升中泡五天。每次饮酒三合,一天三次。
脚气肿痛。用芍药六两、甘草一两,共研为末,白开水送下。
消渴。用白芍药、甘草,等分为末。每用一钱,水煎服。一日服三次。有特效。
鼻血不止。用芍药研细,每服两匙,水送下。
鼻血、咯血。用白芍药一两、犀角末二钱半,共研细,新水冲服一茶匙。血止为限。
崩中下血(小腹痛)。用芍药一两(炒黄)、柏圳六两(微炒)。每服二两,加水一升,煮成六合。又方:将上方中的两味药,共研为末。每服二钱,酒送下。
月经不停。用白芍药、香附子、熟艾叶各一钱半,水煎服。
赤白带长期不愈。用白芍药三两、干姜半两,锉碎黄,捣成末。每服二匙,空心服,水送下。一天服二次。又方:芍药炒黑,研为末,酒送服。
刀伤。用白芍药一两,熬黄,研细。每服二钱,酒或米汤送下。同时可用药末敷伤处。
木舌肿满。用赤芍药、甘草煎水热漱。
鱼骨鲠喉。用白芍药嚼细咽汁。
附方
芍药有赤、白两类。“赤芍药散邪”,故能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白芍药益脾”,帮育养血剑阴,柔肝止痛。芍药民是妇科的常用药物。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集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尔雅
- 公羊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易传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正史
- 三国志
- 汉书
- 明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元史
- 周书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杂史
- 奉天录
- 九州春秋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载记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史通
- 儒家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法家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洗冤集录
- 肘后备急方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园冶
- 谱录
- 随园食单
- 千字文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三国演义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东周列国志
- 老残游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十二楼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海上花列传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无量寿经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刘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浮生六记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词曲
- 桃花扇
- 长生殿
- 古诗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