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 灵枢·阴阳清浊
黄帝曰:余闻十二经脉,以应十二经水者,其五色各异,清浊不同,人之血气若一,应之奈何?
黄帝说:我听说人体的十二经脉与自然界十二条大河流相对应,自然界十二条大河流有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各不一样,另外还有清浊的区别,然而人体经脉中的气血都是一样的,那怎么能说二者是相应的呢?
岐伯曰:人之血气,苟能若一,则天下为一矣,恶有乱者乎?
岐伯说:人体经脉中的气血如果都是一样的,那么推及整个社会所有的人就应该是相同的了,如此怎么会发生混乱的情况呢?
黄帝曰:余问一人,非问天下之众。
黄帝说:我问的是一个人的气血情况,并不是询问整个社会所有的人。
岐伯曰:夫一人者,亦有乱气,天下之众,亦有乱人,其合为一耳。
岐伯说:一个人体内有逆乱之气,就跟整个社会上众人之中总会有作乱之人一样,总体的看都是一个道理。
黄帝曰:愿闻人气之清浊。
黄帝说:我想知道人身之气的清浊情况。
岐伯曰: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清浊相干,命曰乱气。
岐伯说:人体受纳饮食物所化生的是浊气,呼吸的自然界空气所化生的是清气。清气注入属阴的五脏,浊气注入属阳的六腑。饮食物所化生的浊气中的清气,向上出于咽部;清气中的浊气,就会下行。如果清气和浊气相互干扰而不能正常的升降,就叫做乱气。
黄帝曰:夫阴清而阳浊,浊者有清,清者有浊,清浊别之奈何?
黄帝说:阴清而阳浊,浊气之中有清气,清气之中有浊气,清气和浊气的这些情况应该怎样区别呢?
岐伯曰:气之大别,清者上注于肺,浊者下走于胃。胃之清气,上出于口;肺之浊气,下注于经,内积于海。
岐伯说:清浊之气的大略区别为,清气上升注于肺,浊气下行走于胃。胃里的清气,向上出于口;肺里的浊气,向下注于经脉,内积于气海之中。
黄帝曰:诸阳皆浊,何阳独(别本作浊)甚乎?
黄帝说:各阳经都接受浊气,哪条阳经接受浊气最多呢?
岐伯曰:手太阳独受阳之浊,手太阴独受阴之清。其清者上走空窍,其浊者下行诸经。诸阴皆清,足太阴独受其浊。
岐伯说:手太阳小肠经在各阳经中接受的浊气最多,手太阴肺经在各阴经中接受的清气最多,清气向上行于面部各窍,浊气向下行于诸经脉。各阴经都接受清气,唯独足太阴脾经接受胃中水谷所化生的浊气。
黄帝曰:治之奈何?
黄帝说:人体的清气、浊气异常应当怎样治疗呢?
岐伯曰:清者其气滑,浊者其气涩,此气之常也。故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清浊相干者,以数调之也。
岐伯说:清气的性质是滑利的,浊气的性质是滞涩的,这是清气、浊气的正常的表现。所以,如果是由于浊气异常引起的病变,针刺时应当深刺而留针时间长;如果是由于清气异常引起的病变,针刺时应当浅刺而快速出针;如果是由于清气与浊气相互干扰而导致升降失常的病变,就应当察明病情,了解清气、浊气相互干扰的程度和部位,再结合清气、浊气的特性,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调治。
- 推荐作品:
- 子
- 十三经
- 诗经
- 周礼
- 孝经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中庸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元史
- 魏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杂史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史评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儒家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春秋繁露
- 中论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将苑
- 吴子
- 司马法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氾胜之书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金匮要略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随园食单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墨子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搜神记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博物志
- 东周列国志
- 幽明录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孽海花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儿女英雄传
- 雷峰塔奇传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心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刘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
- 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