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二 灵枢·病传
黄帝曰:余受九针于夫子,而私览于诸方,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爇、饮药之一者,可独守耶,将尽行之乎?
黄帝说:我从您那里学到了九针的知识,又自己阅读了一些记载治疗方法的书籍,诸如:导引行气、按摩、灸法、温熨、针刺、火针和汤药等,治疗时是只采用一种方法呢,还是把所有的方法都使用上呢?
岐伯曰:诸方者,众人之方也,非一人之所尽行也。
岐伯说:上述各种疗法,是为了适应不同人的不同疾病而设的,而不是在某一个病人身上同时都使用。
黄帝曰:此乃所谓:“守一勿失,万物毕者也”。今余已闻阴阳之要,虚实之理,倾移之过,可治之属,愿闻病之变化,淫传绝败而不可治者,可得闻乎?
黄帝说: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掌握了一个总的原则,并以此为指导而不相违背,就能够处理各种复杂而具体的事物”。现在我已经懂得了阴阳的要点,虚实的道理,由阴阳气血盛衰导致疾病的病理及能够治愈的疾病,我还想了解一下疾病的变化,以及其演变导致脏气衰竭而成为不能治疗的疾病的情况,我可以知道吗?
岐伯曰:要乎哉问也。道,昭乎其如日(别本作旦,下同)醒,窘乎其如夜瞑。能被而服之,神与俱成;毕将服之,神自得之。生神之理,可著于竹帛,不可传于子孙。
岐伯回答说:您所问的问题很重要啊!对于医学道理,如果明白了,就好像白天醒着一样清楚,如果不明白,就好像夜间睡觉一样昏昧。如果能按医道去做,就会得到神助、成就大业;如果始终运用它,就会得到它的神妙。达到极高水平的医学道理,应该写在竹简、帛书上广泛流传,不应该只传给自己的后代据为己有。
黄帝曰:何谓日醒?
黄帝问:什么是像白天醒着一样清楚呢?
岐伯曰: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
岐伯答道:明白了阴阳的道理,就好像从迷惑中解脱出来,从酒醉中清醒过来一样。
黄帝曰:何谓夜瞑?
黄帝又问:什么是像夜间睡觉一样昏昧呢?
岐伯曰:瘖乎其无声,漠乎其无形,折毛发理,正气横倾,淫邪泮衍,血脉传溜(别本作留),大气入脏,腹痛下淫,可以致死,不可以致生。
岐伯回答说:外邪侵入人体,悄无声息,寂无形迹,引起毫毛皮肤发寒,腠理发泄,正气耗散,淫邪蔓延,传入并滞留血脉之中,随之亢盛的邪气侵入五脏,造成腹部疼痛,精气大量下泄,这样可以致人死命,却不可以使人生命延续下去。
黄帝曰:大气入脏,奈何?
黄帝问:亢盛的邪气侵入五脏的情况是怎样呢?
岐伯曰:病先发于心,一日而之肺,三日而之肝,五日而之脾,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岐伯答道:邪气首先侵入心而发病的,经过一天就会传到肺,再经过三天传到肝,再经过五天传到脾,如果再经过三天还不能治愈,就会死亡。发生在冬季的,半夜死亡;发生在夏季的,中午死亡。
病先发于肺,三日而之肝,一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邪气首先侵入肺而发病的,经过三天就会传到肝,再经过一天传到脾,再经过五天传到胃,如果再经过十天还未能治愈,就会死亡。发生在冬季的,日落时死亡;发生在夏季,日出时死亡。
病先发于肝,三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三日而之肾,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蚤(别本作早)食。
邪气首先侵入肝而发病的,经过三天就能传到脾,再经过五天传到胃,再经过三天传到肾,如果再经过三天还不能治愈,就会死亡。发生在冬季的,日落时死亡;发生在夏季的,早饭时死亡。
病先发于脾,一日而之胃,二日而之肾,三日而之膂膀胱,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
邪气首先侵入脾而发病的,经过一天就能传到胃,再经过二天传到肾,再经过三天传到脊背和膀胱,如果再经过十天还不能治愈,就会死亡。发生在冬季的,在人们刚入睡时(亥时)死亡;发生在夏季的,晚饭时死亡。
病先发于胃,五日而之肾,三日而之膂膀胱,五日而上之心,二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昳。
邪气首先侵入胃而发病的,经过五天就能传到肾,再经过三天传到脊背和膀胱,再经过五天向上传到心,如果再经过二天还不能治愈,就会死亡。发生于冬季的,半夜死亡;发生在夏季的,午后死亡。
病先发于肾,三日而之膂膀胱,三日而上之心,三日而之小肠,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邪气首先侵入肾而发病的,经过三天就会传到脊背和膀胱,再经过三天向上传到心,再经过三天传到小肠,如果再经过三天还不能治愈,就会死亡。发生在冬季的,天大亮时死亡;发生在夏季时,黄昏时死亡。
病先发于膀胱,五日而之肾,一日而之小肠,一日而之心,二日不已,死。冬鸡鸣,夏下晡。
邪气首先侵入膀胱而发病的,经过五天就会传到肾,再经过一天传到小肠,再经过一天传到心,如果再经过二天还不能治愈,就会死亡。发生在冬季的,早晨鸡鸣时死亡;发生在夏季的,午后死亡。
诸病以次相传,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也;间一脏及二、三、四脏者,乃可刺也。
外邪侵入各脏腑发生的疾病,如果按照上述五行相克的规律传变,则都有特定的死亡时间,不能运用针刺方法治疗。如果间隔一脏,或者间隔二脏、三脏、四脏传变的,才能够运用针刺方法治疗。
- 推荐作品:
- 子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仪礼
- 孝经
- 谷梁传
- 易经
- 大学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新唐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南史
- 北史
- 辽史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载记
- 江南野史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读通鉴论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孔子家语
- 说苑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膑兵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投笔肤谈
- 管子
- 商君书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医家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食疗本草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园冶
- 谱录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梦溪笔谈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类书
- 宣室志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酉阳杂俎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雍正剑侠图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独异志
- 春秋配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声律启蒙
- 心经
- 无量寿经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尹文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