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九 灵枢·卫气失常
黄帝曰:卫气之留于腹中,搐(别本作蓄)积不行,菀蕴不得常所,使人支胁胃中满,喘呼逆息者,何以去之?
黄帝问道:卫气留滞在腹中,蓄积而运行失常,无法到达它素常周流循行之处,人常发生胁部和胃脘胀满、喘息气逆等病症,应如何治疗呢?
伯高曰:其气积于胸中者,上取之;积于腹中者,下取之;上下皆满者,旁取之。
伯高回答说:卫气,如果积聚在胸中的,应当选用上部的腧穴治疗;如果积聚在腹中的,应当选用下部的腧穴治疗;如果积聚在胸部和腹部,应当选用上部、下部和胸腹附近的腧穴治疗。
黄帝曰:取之奈何?
黄帝问:具体选用哪些腧穴治疗呢?
伯高对曰:积于上(者),泻人迎、天突、喉中;积于下者,泻三里与气街;上下皆满者,上下取之,与季胁之下一寸;重者,鸡足取之。诊视其脉大而弦急,及绝不至者,及腹皮急甚者,不可刺也。
伯高回答说:卫气积聚在胸中,泻足阳明胃经的人迎穴、任脉的天突廉泉穴。卫气积聚在腹中,泻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和气冲穴。胸腹部都有卫气积聚,应选用上部、下部的腧穴和季胁下面一寸足厥阴肝经的章门穴。病情重的,则用鸡足形取穴法就前举上中下各穴刺治。切诊时,出现脉大而弦急,或脉搏动消失,以及腹部皮肤非常绷急的,都不宜针刺治疗。
黄帝曰:善。
黄帝说:讲得好。
黄帝问于伯高曰:何以知皮肉、气血、筋骨之病也?
黄帝问伯高道:如何能知道皮肉、气血、筋骨发生病变呢?
伯高曰:色起两眉薄泽者,病在皮。唇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肌肉。营气濡然者,病在血气。目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筋。耳焦枯受尘垢,病在骨。
伯高回答说:病色出现在两眉之间、光泽较少,是疾病发生在皮肤。口唇出现青、黄、赤、白和黑色等色泽变化,是疾病发生在肌肉。营气外泄,皮肤汗多而湿润的,是气血发生病变。眼出现青、黄、赤、白和黑色等色泽变化的,是疾病发生在筋。耳廓干枯而容易附着灰尘污垢的,疾病发生在骨。
黄帝曰:病形何如,取之奈何?
黄帝问:疾病表现怎样,应如何治疗呢?
伯高曰:夫百病变化,不可胜数,然皮有部,肉有柱,血气有输,(筋有结),骨有属。
伯高答道:疾病的变化是多种多样,没有办法具体说明。但是,皮肤有所表现的部位,肌肉有隆起的部分,气血有输注之处,筋有连结的部位,骨有相互连属的地方,发病后相应部位分别出现不同的症候。
黄帝曰:愿闻其故。
黄帝说:我想知道其中的道理。
伯高曰:皮之部,输于四末。肉之柱,有臂胫诸阳分肉之间,与足少阴分间。血气之输,输于诸络,气血留居则盛而起。筋部,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骨之属者,骨空之所,以受益而益脑者也。
伯高道:皮肤所表现的部位主要在四肢。肌肉的主干主要在上肢和下肢所有阳经经过的肌肉隆起处,以及足少阴肾经经过的肌肉隆起处。气血输注之处,主要在体表的血络,若气血滞留其中,就会出现血络充盈胀起。筋所主的部位,没有阴、阳的区别,也没有左侧与右侧的不同,所有的地方都可以诊察筋的病变。骨骼相联的地方,即关节的间隙,髓液给予关节以营养,还向上输注补益脑髓。
黄帝曰:取之奈何?
黄帝问:如何进行治疗呢?
伯高曰:夫病变化,浮沉深浅,不可胜究(别本作穷),各在其处。病间者浅之,甚者深之;间者小之,甚者众之。随变而调气,故曰上工。
伯高回答说:疾病的变化,或浮或沉,或深或浅,不可穷尽,须分别情况作不同处理。病轻的浅刺,病重的深刺;病轻的少刺,病重的多刺。随着病情变化而进行调治,这才算得是高明的医工。
黄帝问于伯高曰:人之肥瘦、大小、温寒(别本作:寒温),有老壮少小,别之奈何?
黄帝问伯高道:人体型的肥瘦、大小,身体的寒温,年龄的老壮、少小,如何区别呢?
伯高对曰:人年五十已上为老,二十已上为壮,十八已上(别本作下)为少,六岁已上(别本作下)为小。
伯高回答说:人的年龄,五十岁以上为老,三十岁以上为壮,十八岁以下为少,六岁以下为小。
黄帝曰:何以度知其肥瘦?
黄帝问:用什么标准来衡量人的肥瘦呢?
伯高曰:人有肥、有膏、有肉。
伯高答道:人有多脂、多膏、多肉的不同。
黄帝曰:别此奈何?
黄帝问:这三种类型又如何区别呢?
伯高曰:腘(别本作?)肉坚,皮满者,肥。腘(别本作?)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
伯高说:隆起的肌肉坚实、皮肤丰满润泽是多脂的人。隆起的肌肉不坚实,皮肤松弛是多膏的人。皮与肉紧紧粘连在一起是多肉的人。
黄帝曰:身之寒温何如?
黄帝问:人体的寒温怎样区别呢?
伯高: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细理者,身热。脂者,其肉坚,细理者热;粗理者寒。
伯高答道:多膏的人,肌肉柔润、纹理粗疏的身寒;纹理致密的身热。多脂的人,肌肉坚实、纹理致密的身热;纹理粗疏的身寒。
黄帝曰:其肥瘦大小奈何?
黄帝问:如何区别人体的肥瘦、大小呢?
伯高曰: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肉者,身体容大。脂者,其身收小。
伯高答道:多膏的人,阳气充盛,皮肤松弛,所以腹部肥大而下垂。多肉的人,身形宽大。多脂的人,身形较小。
黄帝曰:三者之气血多少何如?
黄帝问:这三种人气血的情况如何呢?
伯高曰: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肉者,多血则充形,充形则平。脂者,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此别于众人者也。
伯高说:多膏的人多气,气多则阳气旺盛而耐寒。多肉的人多血,血液充养形体,不偏寒也不偏热。多脂的人,血液清稀、气少而流动滑利,所以身形不大。这些与一般常人是有区别的。
黄帝曰:众人奈何?
黄帝问:一般常人又是怎样的呢?
伯高曰:众人皮肉脂膏不能相加也,血与气不能相多,故其形不小不大,各自称其身,命曰众人。
伯高答道:一般常人的皮肉、脂膏,不能对身形有所偏加,血与气保持平衡,所以他们的形体不大不小,皮肉筋骨各称其身。这就是一般常人。
黄帝曰:善。治之奈何?
黄帝说:讲得好。怎样对这三类人进行治疗呢?
伯高曰:必先别其三形,血之多少,气之清浊,而后调之,治无失常经。是故,膏人纵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虽脂不能大者。
伯高道:一定先要分清膏、肉、脂三种不同的类型,以及血的多少、气的清浊,然后加以调治,治疗时不得违背针刺的常理。所以说,膏型的人,腹肌松弛,肚囊下垂;肉型的人,身体上下粗大;脂型的人,虽然脂肪多而身形并不粗大。
- 推荐作品:
- 史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礼记
- 周礼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汉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宋书
- 元史
- 魏书
- 南史
- 梁书
- 辽史
- 南齐书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十七史百将传
- 十六国春秋
- 吴越春秋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华阳国志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国语
- 孔子家语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兵家
- 孙子兵法
- 六韬
- 百战奇法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折狱龟鉴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焦氏易林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千字文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搜神记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狄公案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龙城录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白牡丹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释家
- 心经
- 无量寿经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刘子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别集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词曲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