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十六 灵枢·卫气行
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卫气之行,出入之合,何如?
黄帝问岐伯说:我想听你谈一谈卫气在人体是如何运行的,什么时候出于体表,什么时候进入体内,又是在什么地方会合的呢?
岐伯曰: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虚张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阳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
岐伯说:一年有十二个月,一天有十二个时辰,都可以用十二地支表示,其中子位居正北方,午位居正南方,连接南北的竖线为经;卯位居正东方,酉位居正西方,连接东西的横线为纬。天空一周有二十八星宿,分为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每一方位各有七个星宿,四方共计二十八个星宿。东方的房宿与西方的昴宿为纬,北方的虚宿与南方的张宿为经。太阳从东方的房宿沿黄道经过南方到达西方的毕宿,时间是卯、辰、巳、午、未、申六个时辰,这六个时辰是白天,属阳;太阳从西方的昴宿,沿黄道经过北方到达东方的心宿,时间是酉、戌、亥、子、丑、寅六个时辰,这六个时辰是夜晚,属阴。阳主白昼,阴主黑夜。一昼夜中,卫气在体内运行五十个周次,白天行于阳分二十五个周次,夜间行于阴分二十五个周次,并周行于五脏之中。
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趾之端;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间(别本作端)外侧;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足少阳,注小趾次趾之间。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侧,下至小指(次指)之间;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趾之间;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
所以,平旦之时,卫气在阴分的循行过程结束,卫气从眼睛(指晴明穴)进入阳分,眼睛也就睁开了,然后卫气从目内眦上行于头部,沿项后足太阳膀胱经的通路下行,再沿背部向下行,到达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另有分支,从目外眦而出,沿手太阳小肠经下行,至手小指外侧端(少泽穴);另一条分支,也从目外眦而出,沿足少阳胆经下行注入足小趾与第四趾之间(窍阴穴)。卫气在上部还有分支,循手少阳三焦经所过的部位向下行,到手小指与无名指之间(关冲穴);从手少阳别行的分支,上行至耳的前方,会合于颔部的经脉,注入足阳明胃经,向下行至足背,散入足五趾之间(厉兑穴);还有另一条散行的分支,从耳部下方,沿手阳明大肠经下行,入于手大指和食指之间(商阳穴),再进入手掌中间。其中运行到足部的卫气,进入足心,出于内踝,再入足少阴肾经,由足少阴肾经经行于阴分,沿着从足少阴肾经分出的阴脉向上行,又会合到眼睛的目内眦,交会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睛明穴)。这就是卫气运行一周的顺序。
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于身)一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二舍,人气行(于身)三周于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三舍,人气行于身五周与十分身之四;日行四舍,人气行于身七周与十分身之二;日行五舍,人气行于身九周;日行六舍,人气行于身十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七舍,人气行于身十二周在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十四舍,人气二十五周于身有奇分与十分身之二,阳尽于阴,阴受气矣。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于阴脏一周与十分脏之八,亦如阳行之二十五周,而复合于目。阴阳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四(别本作二),与十分脏之二,是故人之所以卧起之时有早晏者,奇分不尽故也。
所以,太阳运行一星宿的时间称为一舍,卫气循行人体(周身)一周又十分之八弱;日行二舍,卫气循行三周又十分之六;日行三舍,卫气循行五周又十分之四;日行四舍,气循行七周又十分之二;日行五舍,卫气循行九周;日行六舍,卫气循行十周又十分之八;日行七舍,卫气循行十二周又十分之六;日行十四舍,卫气循行人体二十五周而又有余数十分之二周,到此太阳运行周天的二分之一,由白天进入夜间,卫气也由阳分进入阴分。刚刚进入阴分时,通常是由足少阴肾经传注于肾脏,由肾脏注入心脏,由心脏注入肺脏,由肺脏注入肝脏,由肝脏注入脾脏,由脾脏再传注到肾脏而成为一周。所以,夜间太阳运行一舍的时间,卫气循行五脏(周脏)也是一周又十分之八弱,与白天在阳分运行一样,一夜共运行二十五周,出于目内眦而进入阳分。卫气昼行阳分,夜行阴分,一昼一夜共有余数十分之二周身和十分之二周脏。因此,平时人们入睡和起床的时间,有时早些,有时晚些,都是余数造成的。
黄帝曰:卫气之在于身也,上下往来不以期,候气而刺之,奈何?
黄帝说:卫气在人体内,上下往来运行,没有停止的时候,怎样候察其气行情况而进行针刺呢?
伯高曰:分有多少,日有长短,春秋冬夏,各有分理,然后常以平旦为纪,以夜尽为始。是故一日一夜,水下百刻,二十五刻者,半日之度也,常如是毋已,日入而止,随日之长短,各以为纪而刺之。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故曰:“刺实者,刺其来也;刺虚者,刺其去也。”此言气存亡之时,以候虚实而刺之。是故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病)在于三阳,必候其气在于阳而刺之;病在于三阴,必候其气在阴分而刺之。
伯高说:根据太阳运行的位置,在夏至日和冬至日,用日晷确定日影的最长和最短,这样就可以知道春夏秋冬四季,各有不同的日照时间规律,然后恒常以平旦(寅时)为昼与夜的分界,夜尽而昼始。以铜壶滴漏来计时,一昼夜漏壶水下一百刻,所以二十五刻恰是半个白天的度数,经常如此不已,日入则白昼终止。依随白昼的长短不同,分别取作标准,以候察气行阴阳的情况,而后刺治。如能谨慎地候察其气行时机而加以针刺,则疾病的痊愈可以指日而待;如果失掉了气行时机而且违背了岁气运行规律,就会各种疾病都难以治愈。所以说:“针刺实证,要在其气来至之时刺而泻之;针刺虚证,要在其气离去之时刺而补之。”这就是说,要候察气的盛衰虚实而后加以针刺。所以,谨慎候察气的所在而进行刺治,这就叫做把握住了时机。病在三阳经的,一定要候伺其气在阳分的时候刺治;病在三阴经的,一定要候伺其气在阴分的时候刺治。
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四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五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六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七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八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九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一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十二刻,人气在阴分。水下十三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四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五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十六刻,人气在阴分。水下十七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八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九刻,人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二十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十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二十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四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二十五刻,人气在太阳,此半日之度也。从房至毕一十四舍,水下五十刻。(从昴至心,亦十四舍,水下五十刻,终日之度也。)日行半度,回行一舍,水下三刻与七分刻之四。大要曰:“常以日之加于宿上也,人气在太阳,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三阳行与阴分,常如是无已。”天与地同纪,纷纷????,终而复始,一日一夜水下百刻而尽矣。
(从平旦开始,)漏壶水下一刻的时间,卫气行于手足太阳经;水下二刻,卫气行于手足少阳经;水下三刻,卫气行于手足阳明经;水下四刻,卫气行于足少阴肾经。漏壶水下五刻,卫气又出阳分行于手足太阳经;水下六刻,卫气行于手足少阳经;水下七刻,卫气行于手足阳明经;水下八刻,卫气行于足少阴肾经。漏壶水下九刻,卫气又出阳分行于手足太阳经;水下十刻,卫气行于手足少阳经;水下十一刻,卫气行于手足阳明经;水下十二刻,卫气行于足少阳肾经。漏壶水下十三刻,卫气又出阳分行于手足太阳经;水下十四刻,卫气行于手足少阳经;水下十五刻,卫气行于手足阳明经;水下十六刻,卫气行于足少阴肾经。漏壶水下十七刻,卫气又出阳分行于手足太阳经;水下十八刻,卫气行于手足少阳经;水下十九刻,卫气行于手足阳明经,水下二十刻,卫气行于足少阴肾经。漏壶水下二十一刻,卫气又出阳分行于手足太阳经;水下二十二刻,卫气行于手足少阳经;水下二十三刻,卫气行于手足阳明经;水下二十四刻,卫气行于足少阴肾经。漏壶水下二十五刻,卫气行于手足太阳经,这是半个白昼中卫气运行的度数。从房宿到毕宿运转十四舍,经过整个白天,漏壶水下五十刻,太阳运行半个周天;从昴宿到心宿,也是运转十四舍,经过整个黑夜,漏壶水下五十刻,又运行半个周天。一昼夜合计水下一百刻,太阳运行二十八舍,整整一个周天。太阳每运行一星宿,漏壶水下三又七分之四刻。《大要》说:“通常是每当太阳行到下一个星宿开始的时间,卫气也恰好运行到手足太阳经。所以,太阳每运行完一个星宿的时间,卫气刚好循行完太阳经、少阳经、阳明经三个阳经还有阴分,卫气就是这样一直周期运行而不停止。”天与地同其纲纪,纷纷繁繁,终而复始,一昼一夜之间漏水下百刻,卫气在体内运行完毕五十周次。
- 推荐作品: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白虎通义
- 史记
- 三国志
- 新唐书
- 旧唐书
- 宋书
- 周书
- 北史
- 金史
- 辽史
- 陈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平宋录
- 晏子春秋
- 十六国春秋
- 载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蛮书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中论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尉缭子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虎钤经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折狱龟鉴
- 天工开物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葬书
- 天玉经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古画品录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杂家
- 鬼谷子
- 百家姓
- 格言联璧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避暑录话
- 类书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醒世恒言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夷坚志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岭表录异
- 后汉演义
- 大唐新语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无量寿经
- 知言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文子
- 亢仓子
- 尹文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