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奇战
凡战,所谓奇者,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交战之际,惊前掩后,冲东击西,使敌莫知所备,如此则胜。法曰:“敌虚,则我必为奇。”
大凡战争中所说的用“奇”,指的是进攻敌人所无防备之处,出击敌人所未意想之时。两军交战之际,要采用惊扰其前而掩袭其后,声冲其东而实击其西的佯动战法,使敌人迷茫失主而不知道怎样进行防备。这样作战就能够胜利。诚如兵法所说:“发现敌人有虚弱之点,我就一定采取出奇制胜战法袭击它。”
三国,魏景元四年,诏诸军征蜀,大将军司马宣王指授节度,使邓艾与蜀将姜维相缀连于雍州,刺史诸葛绪邀维,令不得归。艾遣天水太守王颀等直攻维营,陇西太守牵弘邀其前,金城太守杨欣诣甘松。维闻钟会诸军已入汉中,退还。欣等蹑于强川口,大战,维败走。闻雍州已塞道,屯桥头,乃从孔函谷入北道,欲出雍州后。诸葛绪闻之,却还三十里。维入北道三十里,闻绪军却,〔寻〕还,从桥头欲过,绪趣截维,较一日不及。维遂东,还守剑阁。钟会攻维,未能克。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从阴平由邪径出汉中、德阳亭趣涪,去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信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难,粮运将匮,频至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油,蜀守将马邈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阵待艾。艾遣其子邓忠出其右、司马师綦等出其左。忠、綦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胜。”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綦等,将斩之。忠、綦驰还更战,大破之,斩瞻,进军成都。刘禅遣使请降,遂灭蜀。
三国时期,魏元帝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元帝曹奂下诏命令各路魏军征伐蜀国,大将军司马昭被任命为节度使,他派遣征西将军邓艾率部牵制蜀将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率部截击妻维,使其无法退回蜀国。邓艾则派天水郡太守王颀等将率部直接进攻姜维营垒,陇西郡太守牵弘从正面进行拦截,金城郡太守杨欣率部迂回甘松岭以侧击姜维背后。姜维听说魏将钟会所率诸军已经进入关中,便领兵退回。魏将杨欣等率部跟踪追击到强川口,双方展开激战,姜维败退。姜维听说雍州刺史诸葛绪所部已经驻屯桥头截断了道路,便从孔函谷进入北道,打算从雍州刺史诸葛绪军背后绕过回蜀。诸葛绪获悉了姜维的行动企图后,马上将军队后撤三十里。姜维率军进入北道三十里时,听说诸葛绪军已经退却,便又引军折回,从桥头通过,诸葛绪也就随即急速返回进行拦截,但迟到一天而未赶上。姜维于是引兵向东退却,回到剑阁进行防守;魏将钟会率兵进攻姜维,但是未能攻克。邓艾这时上书献策说:“如今敌人已遭到挫折,我们应当乘势追击,从阴平小路经过汉时德阳亭直插涪城,也就是从剑阁以西百余里绕道而进,前出至距成都三百里的地方,采用出奇制胜战法直捣敌国腹心地区。那么,防守剑阁的姜维军必定回援涪城,钟会所部就可从大道长驱直进;如果剑阁的姜维军不回援,则接应涪城的援兵就很少了。兵书上说‘进攻敌人没有防备的地方,出击敌人所未意想之时’。现在我们如能奇袭敌人空虚之处,击败蜀军则是必然之势。”(是年十月)邓艾率军从阴平道进军通过了七百余里的无人地区,他们凿山开路,架设栈道;由于山高谷深,进军极为艰难,粮运将断,几乎陷入绝境。邓艾亲自以毡裹身,从山上翻滚而下;将士们都攀树木爬悬崖,如同水中游鱼一个接一个地前进。邓艾部队先期进至江油城,该地蜀军守将马邈不战而降。蜀国卫将军诸葛瞻获此消息后,把部队从涪城撤往绵竹,摆好阵势等待邓艾军。邓艾派遣其子邓忠率部进攻蜀军右翼;司马师纂率部进攻蜀军左翼。但邓忠和师纂出战不利,都退了回来,并且说:“敌人不可战胜。”邓艾一听大怒,说:“我军生死存亡全在此一举,哪有什么不可战胜之说!”于是叱骂邓忠、师綦,并要杀掉他们。邓忠、师綦拨转马头重返前线,奋勇再战,大破蜀军,斩杀了诸葛瞻,大军一直攻入成都。在魏军兵临成都的形势下,蜀国后主刘禅被迫派出使者向邓艾请降,魏军于是灭亡了蜀国。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十三经
- 尚书
- 左传
- 周礼
- 论语
- 孟子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中庸
- 笠翁对韵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晋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金史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五代新说
- 战国策
- 奉天录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蛮书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幼学琼林
- 说苑
- 盐铁论
- 明夷待访录
- 中论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吴子
- 司马法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医家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伤寒论
- 难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艺舟双楫
- 园冶
- 随园食单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论衡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鬼神传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三刻拍案惊奇
- 何典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小八义
- 春秋配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了凡四训
- 知言
- 僧宝传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庭经
- 云笈七签
- 文始真经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幽梦影
- 呻吟语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