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 奇正
天地之理,至则反,盈则败,日月是也。代兴代废,四时是也。有胜有不胜,玉行是也。有生有死,万物是也。有能有不能,万生是也。有所有余,有所不足,形势是也。故有形之徒,莫不可名。有名之徒,莫不可胜。故圣人以万物之胜胜万物,故其胜不屈。战者,以形相胜者也。形莫不可以胜,而莫知其所以胜之形。形胜之变,与天地相敝而不穷。形胜,以楚、越之竹书之而不足。形者,皆以其胜胜者也。以一形之胜胜万形,不可。所以制形壹也,所以胜不可壹也。故善战者,见敌之所长,则知其所短;见敌之所不足,则知其所有余。见胜如见日月。其错胜也,如以水胜火。形以应形,正也;无形而制形,奇也。奇正无穷,分也。分之以奇数,制之以五行,斗之以□□。分定则有形矣,形定则有名[矣]。..同不足以相胜也,故以异为奇。是以静为动奇,件为劳奇,饱为饥奇,治为乱奇,众为寡奇。发而为正,其未发者奇也。奇发而不报,则胜矣。有余奇者,过胜者也。故一节痛,百节不用,同体也。前败而后不用,同形也。故战势,大阵□断,小阵□解。后不得乘前,前不得然后。进者有道出,退者有道入。赏未行,罚未用,而民听令者,其令仍民之所能行也。赏高罚下,而民不听其令者,其令,民之所不能行也。使民虽不利,进死而下旋睡,孟贲之所难也,而责之民,是使水逆流也。故战势,胜者益之,败者代之,劳者息之,饥者食之。故民见□人而未见死,蹈白刃而不旋踵。故行水得其理,漂石折舟;用民得其性,则令行如流。
天地间万事万物变化演进的道理是: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朝代的兴衰替代,就如同一年四季的变化交替一般,是正常而必然的现象。一个国家、一支军队,有胜过别人、能取胜的一面,也有不如别人,不能取胜的一面,就如同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一样,有生就有死,世间万物都是一样。有能做到的,也有不能做到的,所有的人都是这样。有条件具备而有余的,也有条件不足的情形,形势发展变化就是如此。因此,只要是有阵形显露的军队,就没有不能识别的;而只要是能识别的军队,就没有不可战胜的。所以,圣人会运用万物的长处去制胜万物,而且能不断取胜。用兵作战的人,是靠阵形相互取胜的。阵形没有不能战胜的,只是有人不知道用以战胜的阵形而已。以阵形取胜的变化,就如同天和地相互遮蔽一样是永无穷尽的。以阵形取胜的办法,用尽楚、越两地的竹子也是写不完的。阵形是用其长处去取胜的。用一种阵形的长处去胜过万种阵形,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说,可以给阵形规定一定的式样,但是取胜的阵形却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善于用兵作战的人,了解敌军的长处,就能知道敌军的短处;了解敌军不足的方面,就能知道敌军优胜的方面,这种人预见胜利,就如同预见日月升降一样准确容易,这种人取胜的措施,就如同用水灭火一样有效。用阵形对阵形,是常规战法叫做“正”;不用固定的阵形去对付固定的阵形,是非常规战法,叫做“奇”。“奇”和“正”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关键在于酌情运用,掌握分寸。要按照出奇制胜的原理,运用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去制约敌军。..分析掌握敌情清楚准确,就去有相应的取胜阵形,阵形确定自然就会有阵名了。..用和敌军相同的阵形是不能取胜的,所以必须以变异的阵形出奇制胜,由于这个原因,以静制动是出奇,以逸待劳是出奇,以饱对饥是出奇,以安定对动乱是出奇,以多对少是出奇,暴露的行动是正,隐蔽的行动是奇。出其不意而又不被敌军发觉,就能取胜。所以说,奇招层出不穷的人,就能超出常人不断取胜。人的一个关节痛,其他所有关节便都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因为所有的关节都属于同一个身体。前锋失败了,后队也就不能发挥作用,因为是同一阵形。所以说,作战的态势,要大阵..小阵..后卫不追逐超越前锋,前锋不能阻挡后卫部队。前进要有道路可以出去,后退要有道路可以进入。赏和罚都没有实行,而众军却肯听令,这是由于这些命令是众军能够执行的。悬出高赏低罚,而众军却不听令,这是由于命令是众军无法执行的。要让众军处在不利的形势下,仍然拼死前进而毫不后退,这是像孟贲那样的勇士也难以做到的;如果因众军不能做到而责怪他们,那就犹如要让河水倒流一样了。所以说,用兵作战的人,要按情势处理:军兵得胜,要让他们得到好处;军兵打了败仗,领兵将领要承担责任,代兵受过;军兵疲劳时,要让他们休息;军兵饥饿时,要让他们能吃上饭。这样就能使军兵遇上强敌也不怕死,踩上锋利的刀刃也不会转身后退。所以说,懂得流水的规律后,就可以做到用流水冲石头去毁掉船只;使用军兵时懂得他们的心理,贯彻军令就如同流水一样畅通无阻了。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其他经学
- 大学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正史
- 史记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辽史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杂史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传记
- 列女传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史评
- 儒家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国语
- 孔子家语
- 春秋繁露
- 中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将苑
- 尉缭子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商君书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名贤集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避暑录话
- 类书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西游记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东周列国志
- 二刻拍案惊奇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鬼神传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女仙外史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老子
- 庄子
- 列子
- 抱朴子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诗文评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日知录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