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始计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慎重考察研究。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因此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认真的比较分析,从而了解敌我双方的真实情况,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一是道,二是天时,三是战场的地利,四是将领,五是严谨的军法。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不会惧怕危险。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对这五个方面,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了解就能胜利,否则就不能取胜。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这些条件是:双方哪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能得民心?哪一方的将领更有才能?哪一方天时、地利占得多?哪一方军中法令执行得好?哪一方兵力更强大?哪一方士兵更训练有素?哪一方奖赏与惩罚更严明?我凭着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就可知道战争胜负的情形了。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如果君上听从我的计策,用计作战定能胜利,我就留下;如果君上不听我的计策行事,用计必然失败,我就离开。好的计策被采纳,还要营造有利的态势,以辅助对外的行动。所谓态势,就是根据如何有利于自己的原则,灵活机动运用兵力,掌握作战的主动权。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逸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用兵之道在于千变万化、出其不意。所以,明明能征善战,却向敌人装作软弱无能;本来准备用兵,却伪装不准备打仗;要攻打近处的目标,却给敌人造成攻击远处的假象;要攻打远处的目标,相反却伪装作要在近处攻击;敌人贪心就用小利来引诱他上当;敌人混乱就乘机攻取他;敌人实力雄厚就要谨慎防备;敌人强大就暂时避开其锋芒;敌人容易冲动发怒,就设法挑逗他,使其失去理智;对于小心谨慎的敌人,要千方百计骄纵他,使其丧失警惕;敌人安逸就设法骚扰他,搞得他疲劳不堪;内部团结的敌人,要设法离间他,让他分裂。在敌人没有准备时,突然发起进攻,在敌人意料不到的情况下采取行动。这些都是军事家克敌制胜的诀窍,对于作战计划,阴谋诡计不能还没做就到处传。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在战争未发动以前在决策上就预计能取胜的,是因为具备的致胜条件多;战争未发生前在决策上就预计不能取胜的,是具备的致胜条件少。具备致胜条件多就胜,少就不能取胜,何况一个致胜条件也不具备的呢?我们根据这些来分析战争双方,那么胜负结果就可预见了。
- 推荐作品:
- 集
- 十三经
- 左传
- 周礼
- 孝经
- 中庸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史记
- 三国志
- 宋史
- 晋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魏书
- 周书
- 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辽史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明季北略
- 贞观政要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都城纪胜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弟子规
- 国语
- 说苑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吴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折狱龟鉴
- 医家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奇经八脉考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灵城精义
- 园冶
- 谱录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智囊全集
- 夜航船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避暑录话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警世通言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何典
- 夷坚志
- 杨家将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小五义
- 小八义
- 唐摭言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无量寿经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词曲
- 桃花扇
- 长生殿
- 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