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作战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孙子说:用兵作战,一般要出动战车千乘,运输车千辆,集结士兵十万,沿途千里转运粮草。这样国内外的各种费用开支,招待使节、策士的用度,维修作战器械的胶、漆等材料费用,保养战车、甲胄的支出等,每天都要耗费数额巨大的资金。作好了这些准备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动啊!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所以,军队作战就要力争快速胜利,如果长久僵持,兵锋折损、锐气被挫,攻城就力竭,长期在外作战还必然导致国家财用不足。如果军队因久战疲惫不堪,锐气受挫,军事实力耗尽,国内物资枯竭,那么,其他诸侯国就会趁这个困顿局面举兵进攻,即使睿智高明的人也难以收拾好这个局面。用兵打仗,只听说计谋不足但靠神速取胜的,没有见过有计谋却要长久作战的。战争旷日持久而对国家有利这种事,从来就没有过。因此,不能完全了解战弊处的人,也就不能真正懂得战争的有利之处。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兵员不再次征调,粮饷也不用多次转运。各项军用从国内征取后,粮草补给在敌国就地解决。国家之所以因为打仗而贫困,是由于军队远征,物资不得不进行长途运输。长途转运百姓就会贫困。军队经过的地方物价必然飞涨,物价上涨就会使百姓财物枯竭,财物枯竭就更加难以应付赋役。民力耗尽,财物枯竭,国内财政空虚,百姓的资财耗去了十分之七。国家的资财,由于战车破损了,战马疲病了,盔甲、矢弩、矛盾、牛、车之类的损失,耗去了十分之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因而,明智的将领总是力求从敌方夺取粮草,从敌方夺取一钟的粮食,就相当于从本国启运时的二十钟;就地夺取敌人饲草一石,相当于从本国启运时的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要让战士勇敢杀敌,就要激发他们对敌人的愤怒,激励他们;要让战士夺取敌人资财,就要善于奖赏他们。因此在车战中,凡缴获战车十辆以上的,就奖赏最先夺得战车的士卒,并且更换敌战车上的旌旗,将其混合编入自己的车阵之中;对于俘虏,要优待他们,使他们有归顺之心,这就是所谓战胜敌人而使自己日益强大的方法。
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所以,作战最重要、最有利的是速胜,最不宜的是旷日持久。真正懂得用兵之道、深知用兵利害的将帅,掌握着民众的生死,主宰着国家的安危。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十三经
- 尚书
- 仪礼
- 孝经
- 孟子
- 尔雅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史记
- 晋书
- 新唐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金史
- 辽史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五代新说
- 战国策
- 奉天录
- 九州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吴越春秋
- 地理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说苑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孙子兵法
- 素书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司马法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法家
- 慎子
- 棠阴比事
- 医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神相全编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论衡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世说新语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太平广记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北游记
- 海上花列传
- 夷坚志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说岳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小五义
- 白牡丹
- 独异志
- 小八义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心经
- 僧伽吒经
- 阴符经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