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遗·通书
圣人纯是天理,合下无欠缺处,浑然无变动,彻内外本末皆是实,舞一毫之妄。不待思而自得,此生知也。不待勉而自中,此安行也。且如人行路,须是照管方行出路中,不然则蹉向边去。圣人如不看路,自然在路中同行,所谓“从容无不中道”,此天意也。(通书“诚则无事矣”注)
凡物一色,谓之纯也。(此注通书“纯其心”句)
一者,是表裹俱一,纯彻无二。少有纤毫私欲,便二矣。内一则静虚,外一则动直,而明通公溥则又无时不一也。一者,此心浑然太极之体。无欲者,心体粹然无极之真。静虚者,体之未发。豁然绝无一物之杂,阴之性也。动直者,用之流行,坦然由中道而出,阳之情也。(通书志学章注)
明道此一段说话,乃地位高者,之事,学着取此甚远。在学者,工夫,只从“克己复礼”入为最要。此工夫彻上彻下,无所不宜。问:物字是人物是事物?曰:“仁者,与物同体”,只是言其理之一尔。人物与事物非判然绝异,事物只自人物而出,凡己与人物接,方有许多事物出来。若于己独立时,初无甚多事,此物事皆可以包言。所谓“订顽备言此体”者,亦只是言其理之一尔。(此注程子论西铭语)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集
- 十三经
- 尚书
- 仪礼
- 尔雅
- 易经
- 其他经学
- 匡谬正俗
- 正史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宋史
- 晋书
- 清史稿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南史
- 北史
- 陈书
- 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载记
- 吴越春秋
- 江南野史
- 地理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近思录
- 帝范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韩非子
- 法家
- 商君书
- 折狱龟鉴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神相全编
- 滴天髓阐微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古画品录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池北偶谈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世说新语
- 西游记
- 红楼梦
- 搜神记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古今谭概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刘公案
- 小五义
- 白牡丹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老子
- 阴符经
- 黄帝四经
- 太玄经
- 文子
- 尹文子
- 刘子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长生殿
- 古诗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