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制度
1、濂溪先生曰:古圣王制礼法,修教化,三纲正,九畴叙,百姓太和,万物咸若,乃作乐以宣八风之气,以平天下之情。故乐声淡而不伤,和而不流,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淡则欲心平,和则躁心释。优柔平中,德之盛也;天下化中,治之至也;是谓道配天地,古之极也。后世礼法不修,政刑苛紊,纵欲败度,下民困苦,谓古乐不足听也,代变新声,妖婬愁怨,导欲增悲,不能自止。故有贼君弃父,轻生败伦,不可禁者矣。呜呼!乐者古以平心,今以助欲;古以宣化,今以长怨。不复古礼,不变今乐,而欲致治者,远哉!——周敦颐《通书·乐上》
2、明道先生言于朝曰:治天下以正风俗、得贤才为本。宜先礼命近侍贤儒及百执事,悉心推访,有德业充备,足为师表者,其次有笃志好学,材良行修者,延聘、敦遣,萃于京师,俾朝夕相与讲明正学。其道必本于人伦,明乎物理。其教自小学洒扫应对以往,修其孝弟忠信,周旋礼乐,其所以诱掖激厉渐摩成就之道,皆有节序,其要在于择善修身,至于化成天下,自乡人而可至于圣人之道。其学行皆中于是者为成德。取材识明达,可进于善者,使日受其业。择其学明德尊者,为太学之师,次以分教天下之学。择士入学,县升之州,州宾兴于太学,太学聚而教之,岁论其贤者能者于朝。凡选士之法,皆以性行端洁,居家孝悌,有廉耻礼逊,通明学业,晓达治道者。——《二程文集》卷一《请修学校尊师儒取士札子》
3、明道先生论十事:一曰师傅,二曰六官,三曰经界,四曰乡党,五曰贡士,六曰兵役,七曰民食,八曰四民,九曰山泽,十曰分数。其言曰:无古今,无治乱,如生民之理有穷,则圣王之法可改。后世能尽其道则大治,或用其偏则小康。此历代彰灼著明之效也。苟或徒知泥古而不能施之于今,姑欲徇名而遂废其实,此则陋儒之见,何足以论治道哉!然倘谓今之人情,皆已异于古,先王之迹,不可复于今,趣便目前,不务高远,则亦恐非大有为之论,而未足以济当今之极弊也。——《工程文集》卷一《论十事札子》
4、伊川先生上疏曰:三代之时,人君必有师、傅、保之官。“师,道之教训;傅,傅之德义;保,保其身体。”后世作事无本,知求治而不知正君,知规过而不知养德,傅德之道,固已疏矣;保身体之法,复无闻焉。臣以为傅德义者,在乎防见闻之非,节嗜好之过;保身体者,在乎适起居之宜,存畏慎之心。今既不设保傅之官,则此责皆在经筵,欲乞皇帝在宫中言动服食,皆使经筵官知之,有剪桐之戏,则随事箴规;违持养之方,则应时谏止。——《二程文集》卷六《论经筵第二札子》
5、伊川先生《看详三学条制》云:旧制,公私试补,盖无虚月。学校礼义相先之地,而月使之争,殊非教养之道。请改试为课,有所未至,则学官召而教之,更不考定高下。制尊贤堂,以延天下道德之士,及置待宾、吏师斋,立检察士人行检等法。又云:自元丰后,设利诱之法,增国学解额至五百人,来者奔凑,舍父母之养,忘骨肉之爱,往来道路,旅离他土。人心日偷,士风日薄。今欲量留一百人,余四百人,分在州郡解额窄处,自然士人各安乡土,养其孝爱之心,息其奔趋流浪之志,风俗亦当稍厚。又云:三舍升补之法,皆案文责迹。有司之事,非痒序育材论秀之道。盖朝廷授法,必达乎下。长官守法而不得有为,是以事成于下,而下得以制其上。此后世所以不治也。或曰:“长贰得人则善矣。或非其人,不若防闲详密,可循守也。”殊不知先王制法,待人而行,未闻立不得人之法也。苟长贰非人,不知教育之道,徒守虚文密法,果足以成人才乎?——《二程文集》卷八
6、《明道先生行状》云:先生为泽州晋城令,民以事至邑者,必告之以教悌忠信,入所以事父兄,出所以事长上。度乡材远近为伍保,使之力役相劝,患难相恤,而奸伪无所容。凡孤茕残废者,责之亲戚乡党,使无失所。行旅出其途者,疾病皆有所养。诸乡皆有校,暇时亲至,召父母与之语。儿童所读书,亲为正句读。教者不善,则为易置。择子弟之秀者聚而教之。乡民为社会,为立科条,旌别善恶,使有劝心。——《二程文集》卷十一
- 推荐作品: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论语
- 孟子
- 公羊传
- 易经
- 笠翁对韵
- 易传
- 文昌孝经
- 正史
-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宋史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宋书
- 旧五代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三朝北盟会编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传记
- 列女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吴越春秋
- 江南野史
- 地理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蛮书
- 都城纪胜
- 传习录
- 儒家
- 增广贤文
- 国语
- 盐铁论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素书
- 将苑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韩非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天玉经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墨子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颜氏家训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狄公案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夷坚志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龙城录
- 老残游记续集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白牡丹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中说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诗文评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