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出则悌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做兄长的应该善待弟弟,当弟弟的应该恭敬兄长。兄友弟恭,父母心中就快乐。孝道就在其中了。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兄弟之间少计较财物,就不会有怨恨。说话时能包容忍让,冲突、怨恨就会消失无踪。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生活中饮食、坐卧、行走,应谦虚礼让,长幼有序。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长辈有事呼唤他人,就应该立即替长辈传达,如果那人不在,自己应当主动帮忙。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称呼长辈不可以直呼长辈的名字,在长辈面前,要谦恭有礼,不可炫耀自己的才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路上遇见长辈,要赶紧走上前去行礼问好,如果长辈没和我们说话,就恭恭敬敬退后站立,等长辈离去。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不论骑马或乘车,遇到长辈就应该下马或下车问候,等待长辈大约离开百步的距离以后,自己才上马或上车离开。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长辈站立时,晚辈应陪立,不可以先坐下来。如果长辈坐定,允许我们坐下时才可以坐下。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与长辈交谈,声音要柔和适中,但是回答的音量太小听不清楚,也是不恰当的。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有事到长辈面前,应快步向前,等到告退时,要慢慢退出。长辈问话时,应专注聆听,眼睛不可以东张西望。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对待叔叔伯伯等长辈,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恭敬,对待同族兄长,要像对待自己的亲兄长一样友爱。
- 推荐作品:
- 史
- 集
- 诗经
- 礼记
- 周礼
- 论语
- 其他经学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易传
- 文昌孝经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宋书
- 元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杂史
- 松漠纪闻
- 东观奏记
- 平宋录
- 传记
- 晏子春秋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江南野史
- 地理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史评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国语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中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素书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吴子
- 司马法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医家
- 齐民要术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三命通会
- 葬书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谱录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论衡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艺文类聚
- 西游记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新齐谐
- 隋唐演义
- 济公全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杨家将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小五义
- 幻中游
- 唐摭言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知言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云笈七签
- 总集
- 古文观止
- 别集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日知录
- 郁离子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