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音
古代版本中,吴师道《战国策校注》可能是仅有的加了很丰富的注音的版本。他的作品成书于元代,处于近代汉语阶段,与现代汉语语音已经很接近。
通过对该书注音中反切上字和直音的考察,可以发现声母变化的一些规律。他的注音中已经有不少语句能够体现轻重唇区分现象。例如:披其枝,披:普靡反。披、普和攀同属于滂母,敷属于敷母;靡与羁属于平声支韵。滂母是重唇音,敷母是轻唇音,在《广韵》中两母可以互切,而在《集韵》中就都换成了滂母,这说明轻重唇已经有了区分。还有声调的一些变化规律,主要是全浊上声变为去声和入派三声。比如欲与我诛者袒右,袒:荡旱反。袒属于旱韵,,旱属于上声韵,但是吴氏注曰:循习作徒案反,属于去声翰韵。与承袭古书注音的上声不同,当时已经变成了去声,这说明在吴师道所处时代全浊上声已经有了变为去声的趋势。还有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提:侄帝反。掷、直、侄都属于澄母,帝属于去声霁韵,掷和炙属于入声昔韵。宋代之后,入声逐渐归入三声,全浊声母入声字变为去声,此时,帝和炙可能已经是同韵了,所以这里可以互切。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十三经
- 尚书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公羊传
- 谷梁传
- 中庸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三国志
- 明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南齐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东观奏记
- 别史
- 传记
- 晏子春秋
- 高士传
- 越绝书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史通
- 儒家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说苑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素书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农家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茶经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笑林广记
- 论衡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红楼梦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绿野仙踪
- 二刻拍案惊奇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鬼神传
- 狄公案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夷坚志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老残游记续集
- 朝野佥载
- 白牡丹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释家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宝传
- 老子
- 列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刘子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曲
- 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