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齐三·国子曰秦破马服君之师
国子曰:“秦破马服君之师,围邯郸。齐、魏亦佐秦伐邯郸,齐取淄鼠,魏取伊是。公子无忌为天下循便计,杀晋鄙,率魏兵以救邯郸之围,使秦弗有而失天下。是齐入于魏而救邯郸之功也。安邑者,魏之柱国也;晋阳者,赵之柱国也;鄢郢者,楚之柱国也。故三国欲与秦壤界,秦伐魏取安邑,伐赵取晋阳,伐楚取鄢郢矣。福三国之君,兼二周之地,举韩氏取其地,且天下之半。今又劫赵、魏,疏中国,封卫之东野,兼魏之河南,绝赵之东阳,则赵、魏亦危矣。赵、魏危,则非齐之利也。韩、魏、赵、楚之志,恐秦兼天下而臣其君,故专兵一志以逆秦。三国之于秦壤界而患急,齐不与秦壤界而患缓。是以天下之势,不得不事齐也。故秦得齐,则权重于中国;赵、魏、楚得齐,则足以敌秦。故秦、赵、魏得齐者重,失齐者轻。齐有此势,不能以重于天下者何也?其用者过也。”
国子说:“秦国打败马服君赵括的军队,包围了邯郸。齐国、魏国也帮助秦国进攻邯郸,齐围攻占淄鼠,魏国攻占伊是。魏国公子无忌为天下设下妙计,杀死将军晋鄙,率领魏国军队去解救邯郸之围。使秦国不能占领邯郸而且失去天下民心。这就是齐兵侵入魏国造成无忌救援邯郸的大功。安邑是魏国的都城;晋阳是赵国的都城;鄢郢是楚国的都城。本来三国和秦国接壤,如果秦国进攻魏国,就会夺取安邑,进攻赵国,就会夺取晋阳,进攻楚国,就会夺取鄢郢。逼迫三国君主,兼并东西周的土地,攻占韩国夺取它的土地,秦国将要夺取天下的一半土地了。如今又强取赵国、魏国,疏远中原各国的邦交,割取卫国的东部领土,兼并魏国的河南,断绝赵国的东阳,那么赵国、魏国也就危险了。赵国、魏国处于危险境地,那并不是齐国的利益。韩国、魏国、赵国、楚国的意思,是害怕秦国兼并天下而使它们的君主称臣,所以专意用兵抗拒秦兵。三国与秦国接界祸患就迅速,齐国不与秦国接界祸患就迟缓。因此根据天下局势看来,诸侯不得不事奉齐国。如果秦国得到齐国的支持,那么它的权势在中原将得到重视;赵国、魏国、楚国得到齐国的支持,那么完全可以抵御秦国。所以秦国、赵国、魏国谁得到齐国的支持,就会得到诸侯的重视,失掉齐国的支持就会受到诸侯的轻视。齐国既然占有这样好的形势,却不能在天下得到重视是什么原因呢?大概是用错了计策。”
- 推荐作品:
- 史
- 集
- 十三经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易经
- 大学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匡谬正俗
- 正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逸周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纪事本末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水经注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政书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三字经
- 荀子
- 孔子家语
- 说苑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商君书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术数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墨子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困学纪闻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类书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西游记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穆天子传
- 常言道
- 南游记
- 夷坚志
- 西汉演义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大唐新语
- 白牡丹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海国春秋
- 薛仁贵征东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心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庄子
- 列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文始真经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长生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