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一·凌义渠
凌义渠(二十日缢)
凌义渠,字骏甫,号茗柯,浙江乌程人。世以雕龙擅誉。公脩髯颀立,如高霞孤映,明月独举,所为制举义,吐弃群言,特标元胜。长斋奉佛,于世味澹如也。自其为诸生即以称菰芦第一流。天启甲子中式,乙丑登进士,谒选得行人。崇祯庚午考选,授礼科给事中。时当国者,为公梓里密戚,主眷方隆,人争傍附以进。公皂囊白简,侃侃发舒,无少瞻顾。贼氛渐炽,公目击心恫,上疏极论其事。谓灭贼之明旨屡更,而逆焰滔天如故。率上之搜求既罄,而师徒不竞如故。就外之布置言之,有能灼知贼之饥饱虚实,来路去路,随时据实入告,不事虚饰者乎?有能置零级弗报,慷慨擐甲,刻时刻日,誓不与贼共戴者乎?就内之调度言之,有能力祛文法拘牵之弊,举一切事权专任一人,听其自操自纵,置小小利钝,不问者乎?有能排群策而独持一断,实实使阃外知所禀命,截然不入游移者乎?以事在呼吸之军机,而既俟成命,又俟部覆,又俟部咨,费许多周折,即费许多时日,比驰至行间,而面目前非,先着已不在手矣。以信赏必罚之军政,而歆以爵赏者无虚日,惧以显戮者亦无虚日,繁多易亵,积久生玩,恐温文自此不灵,而严檄亦因之不震矣。后国事溃败,皆如其言。甲戌,转礼科右给事磨勘。癸酉试卷,河南贵公子曹凤祯,以贿得中式,公阅其卷,皆小儿号嗄语,因涂乙满纸,拟从黜革,为同事所尼。丙子以户科左给事,主考山东,得士为盛。如王中丞汉则先公殉义者也。寻首兵垣而掌吏垣某,与凤桢为姻好,衔公旧事,以年例外迁,公为闽臬,公引义就职无一言。同官不平,发其事。上命取凤祯卷入览。知公持正不阿,遂革凤祯举人,并削吏垣某籍。公虽暂淹外服,誉望益重。由闽臬转三吴兵备使者。三吴财赋重地公身处脂膏,悬鱼拔薤,清风两袖,惟取吴士帖括,手自甲乙,梓以间世,不毕初学,不殉坛坫,钩元拔韵,尽汰时蹊风味,遐迩论者,以为永嘉未之正始音。已迁山东布政使,寻擢南京光禄卿。癸未擢大理卿,而国变作矣。时寇以三月乙巳犯都城,丁未味旦,公趋长安门,则无人门焉者,拱立达曙,门竟不启,乃返就舍。俄报城陷,人马群嘶,街巷填塞,公端坐旅次,神色凄然,须髯怒张。无何,鼎沸稍定,东鲁门人李某趋谒公,以龙驭宾天告。公闻之矍然,负墙号泣动地,举首触柱,血淋漓沾襟袖。李大惊,牵衣力持,劝无过激。公曰: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死乃吾分也。复何辞。李援古曲喻,请留身有待。公曰:此不过欲缓我须臾死耳。身受国恩,二十载于兹,宫车晏驾,孤臣虽欲独生,义所不忍。李抱公泣,公厉声曰:与若道义交,当其相勖励,何儿女泣为?李拜辞去。公立灯下顾诸籍叹曰:噫!我手泽在是,忍捐弃贼手!俾涴我青编,乃命悉取火焚所评骘书及平生所著述。盖公生平无他嗜,独嗜书,自其对公车出入京华,跋涉八闽,使岷藩、典鲁试、镇吴臬、屏齐邦,缥缃累累十余笥,靡弗躬饬以从。退食暇辄手一编,虽酬应如猬毛不废。闻某所有异书,即殚精竭赀,百计购取。至是尽付煨烬于是,公客及诸僮仆知公志坚且决,潜取其室中,绳械器皿尽匿之。公怒曰:尔辈若此,我遂无死法耶?指前几曰:方觚棱棱,与头俱碎耳。客力阻之,不得,乃设为庭闱情至语动公。公改容谢曰:吾固痛心,然身已许君,义不能两全也。夜向晨会,有以升遐未实告者,仆遽以报。公徒跣出舍,道逢乡故,知凶问已确,遂急奔回,索冠服,仆以青绣衣进。公却之,命易绯袍,设香案,仆皆遮立不动。公曰:我一生僦居蔬食,于物无所恋,且世界中亦何物可恋者。今遇国难,此我毕命秋也。趋办事无濡迟。因正笏向阙拜复,南望遥拜,草上尊人书,有“尽忠即所以尽孝、男视死如归、含笑入地”语。笔墨莹然,点画不苟。以书授仆。且云:我魂先归侍左右矣。仆人环跪涕泣请后命。公曰:死后可书我柩云:死节孤臣凌义渠之柩。如是而已。遂就缢。时年五十二。南都赠公刑部尚书,谥忠清,祀旌忠祠。
附记 公婿茅曦蔚所述公之纪略
李某系公丙子典试所取士,以上崩告。公痛哭曰:我五十年读书明义,二十载受国厚恩,君亡与亡,复何他说。李以公触柱跪抱不释。公大声曰:汝今与我同殉,方是男子。李泣去。记室赵振之、家人冯相、金升悉匿绳械等物。公曰:尔辈若此,我惟骂贼死耳。复指前几曰:此桌有方棱,触脑贯颅,岂不更惨。赵以封公别时珍重语竦公。公亦颔首曰:此自关心,然死后忠魂,顷刻到家,依父左右矣。灯下顾见诸书而叹,悉简平生所著述及所评骘诸书,堆阶下亲火之。及明,闻凶问已确,号泣索冠服。家人不动。公曰:尔辈只看我一生如素食淡,何物可恋,岂是怖死贪生人?我志决,勿多迟时刻也,遂作书辞父曰:尽忠即所以尽孝,男视死如归,已含笑入地下矣。但父亲衰年无靠,病妻弱子,不堪回想耳。十儿容默,放他不下。七弟犀渠,可善抚之。然儿即以此情达之皇上。庶知孤臣一腔热血也。公自子丑通籍以来,负郭仅有半百,环堵止属赁居,视历中外二十年,鹄视谏垣十余载,骨鲠屡及乘舆,筹边符于聚米。去国一疏,先王改容。嗟乎!为国忘家无地可投湘水。舍生取义,有天应照燕山。
前传固文,然后纪亦多切语。故并录之。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集
- 诗经
- 左传
- 周礼
- 仪礼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宋书
- 魏书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逸周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五代新说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九州春秋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高士传
- 英雄记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都城纪胜
- 史评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围炉夜话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中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素书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慎子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茶经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淮南子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风俗演义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十二楼
- 花月痕
- 三遂平妖传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河东记
- 小五义
- 幻中游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释家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悟真篇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日知录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