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传·卷七十三
孝义上
郭世通是会稽永兴人。十四岁时丧父,服丧期间悲痛欲绝。家里穷,给人家帮工来养活继母。他妻子生下一个男孩,夫妻俩怕因此无力供养继母,就流着泪把孩子活埋了。继母死后,他背土堆成坟墓。有亲戚给他一些资助,他也多少收下一点儿,葬完母亲以后,便去替人作亻庸工先把债还了。丧服期满后,思念母亲终身都像刚办丧事时一样,未脱过孝衣孝帽。仁孝之风,影响了乡邻,邻村无论老少没有直呼其名的,都对他表示尊敬。他曾和别人在山阴集市上做买卖,算错账多得了一千钱,当时没有察觉,分手以后才知道,于是赶紧追上那人还给他,那人惊叹不已,把一半送给他,世通把钱扔在地上就走。元嘉四年(427),皇帝的使臣巡行天下,散骑常侍袁愉上报了他的美德,宋文帝表示嘉许,下诏在他家乡张贴文告表彰他,免除他的租调。把他住的地方独枫里改名为孝行。太守孟靑举荐他为孝廉,他没去应召。
龚颖 刘瑜 贾恩 郭世通严世期 吴逵 潘综
郭世通的儿子郭原平,字长恭,也具有仁孝的品行,全靠自己的力量来赡养父母,给人家做工挣取饣善食。性情谦虚,每为人做活儿,只收取打短工的工钱。主人供应饭食,原平因为自己家贫,父母都没有吃过好饭的缘故,就只吃些咸饭。如果有时候家里断了顿儿,便自己在外边也空肚子一天,义不独饱。必定等到傍晚收了工,领了工钱回去,在附近买了粮食以后,才生火做饭。
张进之 丘杰 师觉授 王彭 蒋恭 徐耕 孙法宗 范叔孙
父亲病重一年,从冬到夏,原平衣不解带,不吃蔬菜,也从来没有躺下睡过觉。父亲死后,蹦着脚哭昏过去,几天后才醒过来。他认为给父母办丧事,从道理上讲,不管是情义还是礼节都应该由孝子自己来干,丧葬之事,不宜交别人代理。他虽然灵巧却不懂怎么做坟墓,就打听到本地有造墓的,去给人家帮忙,这样经常出力干活,时间长了便精通此道。又十次顶替别人服役来挣取费用。造墓的事,办得节俭又合乎礼节。他并没有经过什么专门的学习,全是凭内心一股自然灵气。葬完父亲以后,就到雇主家里去干活儿而毫无懈怠,和其他奴仆分担劳务,把轻松的事让别人,自己拣重活儿干。主人不忍心使唤他,几次让他回去,而原平辛勤劳作不曾停歇。得到的工钱用来养母,有余剩就攒着自己赎身。他学了造墓手艺之后,对这活儿很精通,每到宜于丧葬的吉日,来求他的人络绎不绝。原平一定先捡最穷的人家去干,不但收的费用低,还整天当劳力去帮着干活儿。等他父亲丧事办完后,自己盖了两间小屋作为祠堂,逢年过节,常在这里悲哀悼念,只啃几口干粮,不喝汤水。父亲丧服期满后,再也不吃肉。高阳许瑶之免去建安郡丞后回乡,派人送他一斤丝绵,原平不要。瑶之就亲自登门,对他说:“今年冬天太冷,建安的丝绵又好,所以我拿来奉送令堂大人。”原平才拜谢收下。
卜天与 许昭先 余齐人 孙棘 何子平 崔怀顺 王虚之
他母亲死时,悲痛伤身更甚,勉强支撑到丧服期满。母墓前有几十亩田,不属他所有,每到耕种收获季节,种田人经常赤身露体地干活儿。原平不想让人亵渎了父母坟墓,就变卖家产,出高价买下这块地,农忙时节,就穿戴整齐,流着眼泪亲自去耕种。
吴庆之 萧叡明 萧矫妻羊 公孙僧远 吴欣之 韩系伯
每次出门卖东西,只要半价,本地人都知道这情况,总是加上原价付钱,彼此相让,原平一定要让价钱稍便宜些,才肯收钱。他家房子附近种着竹子,夜里有人来偷笋,被原平碰上了,贼逃跑时掉进了沟里。原平就在种竹处的沟上修了座小桥供人来往,又采下笋放在篱笆外边,邻里感到惭愧,再无人来偷取。
丘冠先 孙淡 华宝 解叔谦 韩灵敏 刘渢 封延伯
宋文帝驾崩,原平嚎啕大哭,一天只吃了一个面饼,这样一连五天。有人说他:“谁不是皇帝的臣民呢,你何必这样?”原平哭着回答说:“我家被先帝看重,受褒奖之赏,不能报恩,所以心里特别难受。”
吴达之 王文殊 乐颐之 江泌 庾道湣
他又以种瓜为业,大明七年(463)大旱,运瓜的河沟不能通船。县令刘僧秀可怜他穷困老迈,给他往河沟里放水。原平说:“普天大旱,百姓们都受苦害,怎能再减少浇地的水,用来通运瓜的船呢。”于是就步行从别的旱路去钱塘卖瓜。每次在来往途中,碰到拉船过水坝,总是赶紧划过去帮忙。而他却总是自己拉船,不求助人家。如果是自家的船先过水坝,后边的人还没到,常常停下船等待,这样做已成了习惯。曾有一次在县南郭凤埭帮人拉船,碰到有人打架,被差吏抓捕,打架的人都跑了,只有原平一人留了下来,差役把他拿住送到县里。县令是新来的,不认识他,就要对他严加责罚,原平脱衣领受责打,一句也不争辩。左右上下的人都磕头求情,才得以幸免。原平从来不去拜谒官长,从出了这事以后,才开始学着去孝敬当官的。太守蔡兴宗到本郡上任,十分看重他,把他私人的米馈赠原平和山阴朱百年的妻子。原平誓死不受,百年妻也坚决不要。
龚颖,遂宁人也。少好学,益州刺史。毛璩辟爲劝学从事。 璩爲谯纵所杀,故佐吏并逃亡,颖号哭奔赴,殡送以礼。纵后 设宴延颖,不获已而至。乐奏,颖流涕起曰:“北面事人,亡 不能死,何忍举觞闻乐,蹈迹逆乱乎。”纵大将谯道福引出将 斩之,道福母即颖姑也,跣出救之得免。及纵僭号,备礼征又 不至,乃胁以兵刃,执志终无回改,至于蜀平,遂不屈节。其 后刺史至,辄加辟引。历府参军,州别驾从事史。宋文帝元嘉 二十四年,刺史陆徽表颖节义,遂不被朝命,终于家。
会稽郡特别看重望计与望孝,如若被荐举者出身士族高门,那么授官不会下于秘书、著作郎。宋明帝泰始七年(471),兴宗打算荐举山阴孔仲智儿子为望计,原平次子为望孝。仲智是会稽高门大族,原平是一方人伦楷模,想找两个旗鼓相当的人。碰上明帝下诏用了别人,所以这两个人选都被搁置一边。兴宗被征召回京,向朝廷报告原平不寻常的德行,荐举他为太学博士。赶上兴宗去世,此事未能办成。原平死在家里。三子一弟,都秉承家风具有孝行。
刘瑜,历阳历阳人也。七岁丧父,事母至孝。年五十二, 又丧母,三年不进盐酪,号泣昼夜不绝声,勤身力以营葬事。 服除,二十馀年,布衣蔬食,言辄流涕,常居墓侧,未尝暂违。 宋文帝元嘉初卒。
- 推荐作品:
- 子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周礼
- 论语
- 孟子
- 公羊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白虎通义
- 正史
- 汉书
- 后汉书
- 晋书
- 新唐书
- 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北史
- 北齐书
- 陈书
- 南齐书
- 续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过江七事
- 杂史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洛阳伽蓝记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通典
- 传习录
- 儒家
- 增广贤文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中论
- 三十六计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将苑
- 尉缭子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法家
- 管子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洗冤集录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术数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茶经
- 随园食单
- 杂家
- 鬼谷子
- 墨子
- 百家姓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论衡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类书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唐传奇
- 东游记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十二楼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南游记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李公案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幻中游
- 小八义
- 春秋配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了凡四训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抱朴子
- 黄庭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沧浪诗话
- 诗人玉屑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