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大戴礼记》原有八十五篇,但今仅存三十九篇。其余的四十六篇,即第一篇至第三十八篇、第四十三篇至第四十五篇、第六十一篇、第八十二篇至第八十五篇,至迟在唐代已亡佚。尽管如此,它的史料价值和学术意义仍不可低估。其中多数篇章记述从战国到汉代儒家学派的言论,是研究中国早期儒学的基本资料。
《诸侯迁庙》、《诸侯衅庙》、《朝事》、《公符》等篇,记录诸侯礼制,可补《仪礼》之阙。《五帝德》、《帝系》两篇载上古帝王世系,司马迁据以撰成《五帝本纪》,是探索史前史奥秘的珍贵文献。更有《夏小正》一篇,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月令,篇中被学者称作经的文字,据说传自夏代,生动具体地反映了上古先民对一年十二个月天文星宿、气象物候的认识,在天文史、气象史、农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大戴礼记》当初和《小戴礼记》并行而传。但《小戴礼记》因得着郑玄作注而在唐代列为经书;《大戴礼记》却从此长期被冷落,多赖北周学者卢辩的注释得以流传。至清代,《大戴礼记》方日益受到重视,陆续有学者进行整理研究。成绩卓著者,当推孔广森的《大戴礼记补注》和王聘珍的《大戴礼记解诂》。
- 推荐作品: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周礼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后汉书
- 新唐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北齐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三朝北盟会编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列女传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武林旧事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儒家
- 荀子
- 弟子规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孙子兵法
- 三略
- 吴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法家
- 管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医家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针灸大成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园冶
- 茶经
- 杂家
- 千字文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梦溪笔谈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池北偶谈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孽海花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小五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释家
- 了凡四训
- 中说
- 知言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刘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呻吟语
- 日知录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