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三十三章
原文
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译文
《诗经》说:“身穿锦绣衣服,外面罩件套衫。”这是为了避免锦衣花纹大显露,所以,君子的道深藏不露而日益彰明;小人的道显露无遗而日益消亡。君子的道,平淡而有意味,简略而有文采,温和而有条理,由近知远,由风知源,由微知显,这样,就可以进入道德的境界了。
《诗经》说:“潜藏虽然很深,但也会很明显的。”所以君子自我反省没有愧疚,没有恶念头存于心志之中。君于的德行之所以高于一般人,大概就是在这些不被人看见的地方吧?
《诗经》说:“看你独自在室内的时候,是不是能无愧于神明。”所以,君子就是在没做什么事的时候也是恭敬的,就是在没有对人说什么的时候也是信实的。
《诗经》说:“进奉诚心,感通神灵。肃穆无言,没有争执。”所以,君子不用赏赐,老百姓也会互相对勉;不用发怒,老百姓也会很畏惧。
《诗经》说,“弘扬那德行啊,诸侯们都来效法。”所以,君子笃实恭敬就能使天下太平。
《诗经》说:“我怀有光明的品德,不用厉声厉色。”孔子说:“用厉声厉色去教育老百姓,是最拙劣的行为。”
《诗经》说:“德行轻如毫毛。”轻如毫毛还是有物可比拟。“上天所承载的,既没有声音也没有气味。”这才是最高的境界啊!
注释
(1)衣锦尚絅:引自《诗经·卫风,硕人》。衣(yi),此处作动词用,指穿衣。锦,指色彩鲜艳的衣服。尚,加。絅(jiong),同“裟”,用麻布制的罩衣。
(2)暗然:隐藏不露。
(3)的(di)然,鲜明,显著。
(4)潜虽伏矣,亦孔之昭:引自《诗经·小雅·正月》。孔,很。昭,《诗经》原作“沼”·昭、搁同,意为明显。
(5)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引自《诗经·大雅·抑》。相,注视。屋漏,指古代室内西北角设小帐的地方。相传是神明所在,所以这里是以屋漏代指神明。不愧屋漏喻指心地光明,不在暗中做坏事,起坏念头。
(6)奏假无言,时靡有争:引自。诗经·商颂·烈祖》。奏,进奉,假(ge),通“格”,即感通,指诚心能与鬼神或外物互相感应。靡(mi),没有。
(7)鈇(fu)钺(yue):古代执行军法时用的斧子。
(8)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引自《诗经·周颂,烈文》。不显,“不”通”丕”,不显即大显。辟(bi),诸侯。刑,通“型”,示范,效法。
(9)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引自《诗经·大雅·皇矣》。声,号令。色,容貌。以,与。
(10)德輶如毛:引自《诗经·大雅·杰民)。輶(you),古代一种轻便车,引申为轻。
(11)伦:比。
(12)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引自《诗经.大雅·文王》。臭(Xiou),气味。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诗经
- 左传
- 周礼
- 仪礼
- 论语
- 尔雅
- 公羊传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三国志
- 汉书
- 明史
- 新唐书
- 元史
- 周书
- 南史
- 金史
- 梁书
- 辽史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过江七事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东观奏记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载记
- 吴越春秋
- 地理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儒家
- 荀子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中论
- 三十六计
- 素书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司马法
- 兵法二十四篇
- 便宜十六策
- 投笔肤谈
- 韩非子
- 法家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折狱龟鉴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茶经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红楼梦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白牡丹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中说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古文观止
- 别集
- 浮生六记
- 伯牙琴
- 训蒙骈句
- 词源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