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公十六年
【原文】
【经】
十有六年春,王正月,葬晋悼公。
三月,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湨梁。
戊寅,大夫盟。
晋人执莒子、邾子以归。
齐侯伐我北鄙。
夏,公至自会。
五月甲子,地震。
叔老会郑伯、晋荀偃、卫甯殖、宋人伐许。
秋,齐侯伐我北鄙,围成。
大雩。
冬,叔孙豹如晋。
【传】
十六年春,葬晋悼公。平公即位。羊舌肸为傅,张君臣为中军司马,祁奚、韩襄、栾盈、士鞅为公族大夫,虞丘书为乘马御。改服修官,烝于曲沃。警守而下,会于湨梁。命归侵田。以我故,执邾宣公、莒犁比公,且曰:“通齐、楚之使。”
晋侯与诸侯宴于温,使诸大夫舞,曰:“歌诗必类!”齐高厚之诗不类。荀偃怒,且曰:“诸侯有异志矣!”使诸大夫盟高厚,高厚逃归。于是,叔孙豹、晋荀偃、宋向戌、卫甯殖、郑公孙虿、小邾之大夫盟曰:“同讨不庭。”
许男请迁于晋。诸侯遂迁许,许大夫不可。晋人归诸侯。郑子蟜闻将伐许,遂相郑伯以从诸侯之师。穆叔从公。齐子帅师会晋荀偃。书曰:“会郑伯。”为夷故也。
夏六月,次于棫林。庚寅,伐许,次于函氏。晋荀偃、栾黡帅师伐楚,以报宋扬梁之役。楚公子格帅师及晋师战于湛阪,楚师败绩。晋师遂侵方城之外,复伐许而还。
秋,齐侯围成,孟孺子速徼之。齐侯曰:“是好勇,去之以为之名。”速遂塞海陉而还。
冬,穆叔如晋聘,且言齐故。晋人曰:“以寡君之未禘祀,与民之未息。不然,不敢忘。”穆叔曰:“以齐人之朝夕释憾于敝邑之地,是以大请!敝邑之急,朝不及夕,引领西望曰:‘庶几乎!’比执事之閒,恐无及也!”见中行献子,赋《圻父》。献子曰:“偃知罪矣!敢不从执事以同恤社稷,而使鲁及此。”见范宣子,赋《鸿雁》之卒章。宣子曰:“匄在此,敢使鲁无鸠乎?”
【翻译】
【经】
十六年春季,周历正月,安葬晋悼公。
三月,襄公与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薛伯、杞伯、小邾子在湨梁会见。
戊寅日,各诸侯国大夫结盟。
晋国人拘捕了莒子、邾子,将他们带回了国。
齐侯率领军队攻打我国北面边境。
夏季,襄公从诸侯会面的地方回来。
五月甲子日,发生地震。
鲁国大夫叔老会和郑伯、晋荀偃、卫甯殖、宋国人一起攻打许国。
秋季,齐侯率兵攻打我国北面边境,包围成地。
举行大规模的求雨祭祀。
冬季,鲁国大夫叔孙豹去到晋国。
【传】
十六年春季,安葬晋悼公。晋平公即位,羊舌肸做太傅,张君臣做中军司马,祁奚、韩襄、栾盈、士鞅做公族大夫,虞丘书做乘马御。改穿吉服,选贤任能,在曲沃举行烝祭。晋平公在国都布置守备以后就沿黄河而下,和鲁襄公、宋平公、卫献公、郑简公、曹成公、莒子、邾子、薛伯、杞伯、小邾子在湨梁会见。命令诸侯退回互相侵占的土田。由于我国的缘故,拘捕了邾宣公、莒犁比公,而且说这两国“使者来往齐国、楚国之间”。
晋平公和诸侯在温地举行宴会,让大夫们舞蹈,说:“唱诗一定要和舞蹈相配合。”齐国高厚的诗与舞蹈配不好。荀偃发怒,并且说:“诸侯有别的想法了。”让大夫们和高厚结盟,高厚逃走回国。当时叔孙豹、晋国荀偃、宋国向戌、卫国宁殖、郑国公孙虿、小邾国的大夫盟誓说:“共同讨伐不忠于盟主的人。”
许灵公向晋国请求迁都。诸侯就让许国迁移,许国的大夫不同意,晋国人让各国诸侯回国而单独出兵进攻许国。郑国的子蟜听到将要进攻许国,就辅佐郑简公跟从诸侯的军队。穆叔跟从鲁襄公回国。齐子率领军队会见晋国荀偃。《春秋》记载说“会郑伯”,是为了把序列摆平。
夏季,六月,军队驻扎在棫林。初九日,攻进许国,驻扎在函氏。晋国的荀偃、栾黡带兵进攻楚国,报复在宋国扬梁的那一次战役。楚国的公子格带兵,和晋军在湛坂作战。楚军大败。晋军就侵袭方城山的外边,再次进攻许国然后回国。
秋季,齐灵公包围成地,孟孺子速拦击齐军。齐灵公说:“这个人喜欢勇敢,我们离开这里以使他成名。”孟孺子速就堵塞了海陉险道然后回去。
冬季,穆叔去到晋国聘问,同时说到齐国的事情。晋国人说:“由于寡君还没有举行禘祭和百姓没有安息,所以不能救援,如果不是这样,那是不敢忘记的。”穆叔说:“由于齐国人早晚都在敝邑的土地上发泄愤恨,因此才来郑重请求。敝邑的危急,早晨等不到晚上,伸长了脖子望着西边说:‘也许可以来救援了吧!’等到执事得空闲,恐怕来不及了。”见了中行献子,赋了《圻父》这首诗。献子说“偃知道罪过了,岂敢不跟从执事来一起为国家忧虑,而让鲁国到达这样的地步!”见了范宣子,赋《鸿雁》这首诗的最后一章。范宣子说:“匄在这里,岂敢让鲁国不得安宁?”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孝经
- 孟子
- 中庸
- 大学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明史
- 宋史
- 清史稿
- 魏书
- 周书
- 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陈书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顺宗实录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蛮书
- 传习录
- 增广贤文
- 幼学琼林
- 说苑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中论
- 北溪字义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吴子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难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疑龙经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儒林外史
- 太平广记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东游记
- 孽海花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荡寇志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白牡丹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列子
- 抱朴子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刘子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幽梦影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