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十五年
【原文】
【经】
十有五年春,季孙行父如晋。
三月,宋司马华孙来盟。
夏,曹伯来朝。
齐人归公孙敖之丧。
六月辛丑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
单伯至自齐。
晋郤缺帅师伐蔡。
戊申,入蔡。
秋,齐人侵我西鄙。
季孙行父如晋。
冬十有一月,诸侯盟于扈。
十有二月,齐人来归子叔姬。
齐侯侵我西鄙。遂伐曹,入其郛。
【传】
十五年春,季文子如晋,为单伯与子叔姬故也。
三月,宋华耦来盟,其官皆从之。书曰“宋司马华孙”,贵之也。公与之宴,辞曰:“君之先臣督,得罪于宋殇公,名在诸侯之策。臣承其祀,其敢辱君!请承命于亚旅。”鲁人以为敏。
夏,曹伯来朝,礼也。诸侯五年再相朝,以修王命,古之制也。
齐人或为孟氏谋,曰:“鲁,尔亲也。饰棺寘诸堂阜,鲁必取之。”从之。卞人以告。惠叔犹毁以为请,立于朝以待命。许之,取而殡之。齐人送之。书曰:“齐人归公孙敖之丧。”为孟氏,且国故也。葬视共仲。声己不视,帷堂而哭。襄仲欲勿哭,惠伯曰:“丧,亲之终也。虽不能始,善终可也。史佚有言曰:‘兄弟致美。’救乏、贺善、吊灾、祭敬、丧哀,情虽不同,毋绝其爱,亲之道也。子无失道,何怨于人?”襄仲说,帅兄弟以哭之。他年,其二子来,孟献子爱之,闻于国。或谮之曰:“将杀子。”献子以告季文子。二子曰:“夫子以爱我闻,我以将杀子闻,不亦远于礼乎?远礼不如死。”一人门于句鼆,一人门于戾丘,皆死。
六月辛丑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非礼也。日有食之,天子不举,伐鼓于社,诸侯用币于社,伐鼓于朝,以昭事神,训民事君。示有等威,古之道也。
齐人许单伯请而赦之,使来致命。书曰:“单伯至自齐。”贵之也。
新城之盟,蔡人不与。晋郤缺以上军、下军伐蔡,曰:“君弱,不可以怠。”戊申,入蔡,以城下之盟而还。凡胜国,曰“灭之”;获大城焉,曰“入之”。
秋,齐人侵我西鄙,故季文子告于晋。
冬十一月,晋侯、宋公、卫侯、蔡侯、陈侯、郑伯、许男、曹伯盟于扈,寻新城之盟,且谋伐齐也。齐人赂晋侯,故不克而还。于是有齐难,是以公不会。书曰:“诸侯盟于扈。”无能为故也。凡诸侯会,公不与,不书,讳君恶也。与而不书,后也。齐人来归子叔姬,王故也。
齐侯侵我西鄙,谓诸侯不能也。遂伐曹,入其郛,讨其来朝也。季文子曰:“齐侯其不免乎?己则无礼,而讨于有礼者曰:‘女何故行礼!’礼以顺天,天之道也。己则反天,而又以讨人,难以免矣。《诗》曰:‘胡不相畏,不畏于天?’君子之不虐幼贱,畏于天也。在《周颂》曰:‘畏天之威,于时保之。’不畏于天,将何能保?以乱取国,奉礼以守,犹惧不终,多行无礼,弗能在矣!”
【翻译】
【经】
十五年春季,季文子去晋国。
三月,宋国华耦来鲁国会盟。
夏季,曹文公来鲁国朝见。
齐国人来为公孙敖送丧。
六月辛丑这天是初一,有日食发生。击鼓,用牲畜在土地神庙里祭祀。
周王室单伯从齐国到鲁国来。
晋国郤缺率领军队讨伐蔡国。
戊申日,进入蔡国。
秋季,齐国军队侵犯我西面边境。
季孙行父到晋国。
冬季十一月,各诸侯在扈地结盟。
十二月,齐国人来送回了子叔姬。
齐侯率兵侵犯我国西面边境。接着又去攻打曹国,攻入曹国的郛地。
【传】
十五年春季,季文子去晋国,为了单伯和子叔姬的缘故。
三月,宋国的华耦前来会盟,他的部属都跟随前来。《春秋》称他为“宋司马华孙”,这是表示尊重他。鲁文公要和他同席宴会。华耦婉辞谢绝说:“君王的先臣督得罪了宋殇公,名字记载在诸侯的简册上。下臣承继他的祭祀,怎么敢使君王蒙受耻辱?请在亚旅那里接受命令。”鲁国人认为华耦措辞得体。
夏季,曹文公前来朝见,这合于礼。诸侯每五年再一次互相朝见,以重温天子的命令,这是古代的制度。
齐国有人为孟氏策划,说:“鲁国,是你的亲戚,把公孙敖的饰棺放在堂阜,鲁国必定会取去的。”孟氏听从了。卞邑大夫把这件事作了报告。惠叔仍然很悲哀,容颜消瘦,请求取回饰棺,立在朝廷上以等待命令。鲁国答应了这项请求,于是取回了饰棺停放。齐国人也来送丧,《春秋》记载说:“齐人归公孙敖之丧”,这是为了孟氏,同时又为了国家的缘故。依照安葬共仲的葬礼安葬了公孙敖。声己不肯去看棺材,在帷堂里哭泣。襄仲不想去哭丧,惠伯说:“办丧事,是对待亲人的最后大事。虽不能有一个好的开始,有一个好的终结是可以的。史佚有这样的话,说:‘兄弟之间各自尽力做到完美。救济困乏,祝贺喜庆,吊唁灾祸,祭祀恭敬,丧事悲哀,感情虽然不一样,不要断绝他们之间的友爱,这就是对待亲人的道义。’您自己只要不丧失道义,怨恨别人干什么呢?”襄仲听了很高兴,带领了兄弟们前去哭丧。后来,穆伯的两个儿子回来,孟献子喜爱他们,闻名于全国。有人诬陷他们,对孟献子说:“这两个人准备杀死你。”孟献子把这话告诉季文子。这两个人说:“他老人家因为爱我们,全国都知道,我们以准备杀死他而臭名在外,这不是远离于礼了吗?远离于礼还不如死。”后来,两兄弟一人在句鼆守门,一人在戾丘守门,都战死了。
六月初一日,发生日食。击鼓,用牲畜在土地神庙里祭祀,这是合于礼的。发生日食,天子减膳撤乐,在土地神庙里击鼓。诸侯用玉帛在土地神庙里祭祀,在朝廷上击鼓,以表明事奉神灵、教训百姓、事奉国君。表示威仪有等级,这是古代的制度。
齐国人允许了单伯要子叔姬回国的请求而赦免了他,派遣他来鲁国传达命令。《春秋》记载说“单伯至自齐”,这是表示尊重他。
在新城的盟会,蔡国人不参加。晋国的郤缺率领上军、下军攻打蔡国,说:“国君年少,不能因此懈怠。”六月初八日,进入蔡国,订立了城下之盟,然后回国。凡是战胜别的国家,叫做“灭之”;得到大城,叫做“入之”。
秋季,齐军侵犯我国西部边境,所以季文子向晋国报告。
冬季,十一月,晋灵公、宋昭公、卫成公、蔡庄侯、陈灵公、郑穆公、许昭公、曹文公在扈地结盟,重温新城盟会的友好,同时策划攻打齐国。齐国人给晋灵公馈送财礼,所以没有战胜就回来了。在这时候发生了齐国进攻我国的灾难,所以文公没有参加盟会。《春秋》记载说“诸侯盟于扈”,这是由于没有救援我国的缘故。凡是诸侯会见,鲁公不参加,《春秋》就不加记载,这是由于隐讳国君的过失。参加了而不记载,这是由于迟到。齐国人前来送回子叔姬,这是由于天子有命令的缘故。
齐懿公发兵进攻我国西部边境,他认为诸侯不能救援。并因此而攻打曹国,进入外城,讨伐曹国曾经前来朝见过鲁国。季文子说:“齐侯恐怕不能免于患难吧?自己就不合于礼,反而讨伐合于礼的国家,说:‘你为什么实行礼?’礼用来顺服上天,这是上天的常道。自己就违反上天,反而又因此付伐别人,这就难免有祸难了。《诗》说:‘为什么不互相敬畏?因为不敬畏上天。’君子不虐待幼小和卑贱,这是由于畏惧上天。在《周颂》里说:‘畏敬上天的威灵,因此就能保有福禄。’不畏敬上天,如何能保得住?用动乱取得国家,奉行礼仪来保持国君的地位,还害怕不得善终,多做不合于礼的事情,这就不得善终了。”
- 推荐作品:
- 左传
- 孝经
- 孟子
- 尔雅
- 易经
- 大学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白虎通义
- 正史
- 史记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梁书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传记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国语
- 孔子家语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难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食疗本草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谱录
- 茶经
- 墨子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论衡
- 名贤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世说新语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雍正剑侠图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幻中游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声律启蒙
- 释家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列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文子
- 文始真经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