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公十七年
【原文】
【经】
十有七年春,王正月庚子,许男锡我卒。
丁未,蔡侯申卒。
夏,葬许昭公。
葬蔡文公。
六月癸卯,日有食之。
己未,公会晋侯、卫侯、曹伯、邾子同盟于断道。
秋,公至自会。
冬十有一月壬午,公弟叔肸卒。
【传】
十七年春,晋侯使郤克征会于齐。齐顷公帷妇人,使观之。郤子登,妇人笑于房。献子怒,出而誓曰:“所不此报,无能涉河。”献子先归,使栾京庐待命于齐,曰:“不得齐事,无复命矣。”郤子至,请伐齐,晋侯弗许;请以其私属,又弗许。
齐侯使高固、晏弱、蔡朝、南郭偃会。及敛盂,高固逃归。
夏,会于断道,讨贰也。盟于卷楚,辞齐人。晋人执晏弱于野王,执蔡朝于原,执南郭偃于温。苗贲皇使,见晏桓子,归言于晋侯曰:“夫晏子何罪?昔者诸侯事吾先君,皆如不逮,举言群臣不信,诸侯皆有贰志。齐君恐不得礼,故不出而使四子来。左右或沮之曰:‘君不出,必执吾使。’故高子及敛盂而逃。夫三子者曰:‘若绝君好,宁归死焉。’为是犯难而来,吾若善逆彼,以怀来者,吾又执之以信齐沮,吾不既过矣乎?过而不改,而又久之,以成其悔,何利之有焉?使反者得辞,而害来者,以惧诸侯,将焉用之?”晋人缓之,逸。
秋八月,晋师还。范武子将老,召文子曰:“燮乎,吾闻之,喜怒以类者鲜,易者实多。《诗》曰:‘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之喜怒,以已乱也。弗已者必益之。郤子其或者欲已乱于齐乎,不然,余惧其益之也。余将老,使郤子逞其志,庶有豸乎?尔从二三子唯敬。”乃请老,郤献子为政。
冬,公弟叔肸卒。公母弟也。凡大子之母弟,公在曰公子,不在曰弟,凡称弟,皆母弟也。
【翻译】
【经】
十七年春季,周历正月庚子日,许昭公去世。
丁未日,蔡文公去世。
下架,安葬许昭公。
安葬蔡文公。
六月癸卯日,有日食。
己未日,宣公在断道与晋侯、卫侯、曹伯、邾子一起结盟。
秋季,宣公从断道回来。
冬季十一月壬午日,鲁宣公的弟弟叔肸去世。
【传】
十七年春季,晋景公派遣郤克到齐国征召齐顷公参加盟会。齐顷公用帷幕遮住妇人让她观看。郤克登上台阶,那妇人在房里笑起来。郤克生气,出来发誓说:“不报复这次耻辱,就不能渡过黄河!”郤克先回国,让栾京庐在齐国等候命令,说:“不能完成在齐国的使命,就不要回国复命。”郤克到达晋国,请求进攻齐国,晋景公不答应,请求带领家族去进攻齐国,晋景公也不答应。
齐顷公派遣高固、晏弱、蔡朝、南郭偃参加会盟。到达敛盂,高固逃回来。
夏季,在断道会盟,这是为了讨伐有二心的国家。又在卷楚结盟,拒绝齐国人参加。晋国人在野王逮捕了晏弱,在原地逮捕了蔡朝,在温地逮捕了南郭偃。苗贲皇出使路过,见到晏弱。回去,对晋景公说:“晏子有什么罪?从前诸侯奉事我们的先君,都急得像赶不上的样子,都说是因为晋国君臣不讲信用,所以诸侯都有二心。齐国的国君恐怕不能得到礼遇,所以不出国而派这四个人来。齐顷公左右的随从有人阻止,说:‘您不出国,一定会抓住我国的使者。’所以高子到达敛盂就逃走了。这三个人说:‘如果因为我们断绝了国君的友好,宁可回国被处死。’为此他们甘冒危险而来。我们应该好好迎接他们,以使前来的人对我们怀念,但是我们偏偏逮捕了他们,以证明齐国人的劝阻是对的,我们不是已经做错了吗?做错了而不加以改正,而又久久不肯释放,以造成他们的后悔,这有什么好处?让回去的人有了逃走的理由,而伤害前来的人,以使诸侯害怕,这有什么用?”于是晋国人放松了看管,齐国的三名使者就逃走了。
秋季,八月,晋军回国。范武子打算告老还乡,把儿子范文子喊过来,说:“燮儿啊!我听说,喜怒合于礼法的是很少的,和它相反的倒是很多。《诗》说:‘君子如果发怒,祸乱或许可以很快阻住。君子如果喜悦,祸乱或许可以很快停歇。’君子的喜怒是用来阻止祸乱的。如果不是阻止,就一定会增加祸乱。郤子或者是想要在齐国阻止祸乱吧。如果不是这样,我怕他会增加祸乱呢!我打算告老还乡了,让郤子能够心满意足,祸乱或许可以解除。你跟随几位大夫,唯有恭敬从事。”于是就请求告老。郤克执政。
冬季,鲁宣公的弟弟叔肸死,他是宣公的同母兄弟。凡是太子的同母兄弟,国君在世叫做公子,不在世叫做弟。凡称为弟的,都是同母兄弟。
- 推荐作品:
- 史
- 诗经
- 左传
- 孝经
- 孟子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大学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新唐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魏书
- 周书
- 金史
- 陈书
- 逸周书
- 续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东观奏记
- 平宋录
- 传记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蛮书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通典
- 史评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帝范
- 北溪字义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疑龙经
- 棋经十三篇
- 谱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南越笔记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水浒传
- 红楼梦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岭表录异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白牡丹
- 幻中游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释家
- 五灯会元
- 中说
- 僧伽吒经
- 庄子
- 列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尹文子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龙川别志
- 随园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