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雅·谷风之什·鼓钟
【原文】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淑人君子,怀允不忘。
鼓钟喈喈,淮水湝湝,忧心且悲。淑人君子,其德不回。
鼓钟伐鼛,淮有三洲,忧心且妯。淑人君子,其德不犹。
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以雅以南,以龠不僭。
【注释】
敲起钟声音铿锵,淮河水浩浩荡荡,我的心忧愁而又悲伤。那善人君子啊,想起他叫人怎么能忘。
敲起钟声音和谐,淮河水滔滔不歇,我的心忧愁而又悲切。那善人君子啊,他的品行正直无邪。
敲起钟擂起鼓点,乐声回荡在淮上三洲,我的心悲哀而又难受。那善人君子啊,他的德行将永垂千秋。
敲起钟声音清脆,又鼓瑟来又弹琴,再加笙磬一起和谐奏鸣。演奏起雅乐和南乐,吹籥歌舞合拍分明。
【译文】
⑴鼓:敲击。将将:同“锵锵”,象声词。
⑵汤(shāng)汤:大水涌流貌,犹荡荡。
⑶淑:善。
⑷怀:思念。允:信,确实。一说为语助词。
⑸喈(jiē)喈:声音和谐。
⑹湝(jiē)湝:水流貌。
⑺回:邪。
⑻伐:敲击。鼛(gāo):一种大鼓。
⑼三洲:淮河上的三个小岛。
⑽妯(chōu):因悲伤而动容、心绪不宁。
⑾犹:已。王引之《经义述闻》:“其德不犹’,言久而弥笃,无有已时也。”一说假借为“訧”,缺点、毛病。
⑿钦钦:象声词。
⒀以:为,作,指演奏、表演。雅:原为乐器名,状如漆筒,两头蒙以羊皮。引申为乐调名,指天子之乐,或周王畿之乐调,即正乐。南:原为乐器名,形似钟。引申为乐调名,或说指南方江汉地区的乐调。
⒁籥(yuè):乐器名,似排箫。占代羽舞时边吹籥,边持翟羽舞蹈。僭(jiàn):超越本分,此训乱。不僭,犹言按部就班,和谐合拍。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聆听音乐、怀念善人君子的诗。前三章写耳闻钟鼓铿锵,面对滔滔流泻的淮水,不禁悲从中来,忧思萦怀,于是想到了“淑人君子”。对他的美德懿行心向往之。卒章描写钟鼓齐鸣、琴瑟和谐的美妙乐境。如果透过字面上的这些意思来探究其深层的涵义,则会令人感到无从索解,因而朱熹在《诗集传》中也只能说:“此诗之义未详”,“此诗之义有不可知者。”
《毛诗序》称此诗“刺幽王也”。毛传云:“幽王用乐,不与德比,会诸侯于淮上,鼓其淫乐以示诸侯,贤者为之忧伤。”其实诗中所写的音乐皆是雅音正声,与“淫乐”(如郑卫桑间濮上之音)沾不上边,因而郑笺释为:“为之忧伤者,‘嘉乐不野合,牺象不出门’(按语出《左传·定公十年》)。今乃于淮水之上作先王之乐,失礼尤甚。”郑氏是以奏乐地点之不合于礼来解释贤者闻乐忧伤的原因的。其实好的音乐未必不能在外演奏,譬如《庄子·天运》中写到“(黄)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就是一例。王安石则称:“幽王鼓钟淮水之上,为流连之乐,久而忘反(返),故人忧伤。‘淑人君子,怀允不忘’者,伤今而思古也。”(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引)苏辙《诗集传》则发挥毛传“幽王用乐,不与德比”之说,云:“言幽王之不德,岂其乐非古欤?乐则是,而人则非也。”意谓乐乃正声嘉乐,而幽王之德无以配之。
接下来的问题是,此诗是不是“刺幽王”。孔疏引郑玄说曰:“郑于《中候·握河纪》注云:‘昭王时,《鼓钟》之诗所为作者’”孔氏称:“郑时未见毛诗,依三家为说也。”郑氏之说或以为出自韩诗,或以为出自齐诗,其立说的根据就是因为《左传》有昭王南征的记载。此说后人多从之,但也难以成为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云:“此诗循文案义,自是作乐淮上,然不知其为何时、何代,何王、何事。小序漫谓刺幽王,已属臆断。欧阳氏云:旁考《诗》、《书》、《史记》,皆无幽王东巡之事。《书》曰‘徐夷并兴’,盖自成王时徐戎及淮夷已皆不为周臣;宣王时尝遣将征之,亦不自往。初无幽王东至淮徐之事。然则不得作乐于淮上矣。当阙其所未详。”这是较为客观持平的议论。而汪梧凤《诗学女为》引《竹书纪年》所载幽王十年春王及诸侯盟于太室,秋王师伐申事及《左传》所载楚灵会于申,说明幽王有东巡之事,且淮水出南阳胎簪山,其地与申、太室均豫川地,以此认定《鼓钟》为写幽王事之诗。由此众说纷纭,可见这实在是一笔纠缠不清的历史旧帐。
如果撇开这些陈说,将此诗的主题泛泛地理解为“在奏乐的场合中,思念君子而悲伤”(高亨《诗经今注》),则又过于空洞。事实上诗人是有感而发的,这种感慨折射出他对国运、时代的忧思。从诗的卒章来看,他所听到的不是一般的音乐,而是“雅”、“南”之类的周朝之乐,这些音乐与周朝的辉煌历史联系在一起。诗人身处国运衰微的末世,听到这种盛世之音,自然会感慨今昔,悲从中来,从而会有追慕昔贤之叹。方玉润云:“玩其词意,极为叹美周乐之盛,不禁有怀在昔淑人君子,德不可忘,而至于忧心且伤也。此非淮徐诗人重观周乐、以志欣慕之作,而谁作哉?”(《诗经原始》)方氏之论是言之成理的。
- 推荐作品:
- 经
- 集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论语
- 孟子
- 易经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明史
- 宋史
- 新唐书
- 旧唐书
- 魏书
- 周书
- 梁书
- 北齐书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三朝北盟会编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别史
- 平宋录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大唐西域记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史评
- 史通
- 传习录
- 菜根谭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兵家
- 三十六计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氾胜之书
- 神农本草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艺术
- 园冶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墨子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艺文类聚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搜神记
- 醒世恒言
- 封神演义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二刻拍案惊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声律启蒙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宝传
- 道家
- 阴符经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古文观止
- 浮生六记
- 呻吟语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曲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