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随园诗话》及其《补遗》理论上最突出的主张,便是性情或称性灵之说。袁枚认为: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而诗者,人之性情也。未失赤子之心者作诗,其性情必真,因而反过来说,诗难其真也,有性情而后真,否则敷衍成文矣。就此再看文学发展史,袁枚所见便是: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堆垛自然失真,但真诗除了不堆垛之外,还须有特定的诗意。所以袁枚论性情,连带着也强调诗趣或者叫风趣。他说:,诗不可以木。又说:有格无趣,是土牛也。只是这趣也欲其真,人必知此,而后可与论诗。
由于主张诗写性情,惟吾所适,所以《随园诗话》评价古今诗作,多持比较宽泛的标准,而不专守某体某格。卷三记袁枚与人对答曰:人或问余以本朝诗谁为第一,余转问其人,《三百篇》以何首为第一?其人不能答。余晓之曰:诗如天生花卉,春兰秋菊,各有一时之秀,不容人为轩轾。音律风趣,能动人心目者,即为佳诗,无所为第一第二也。又袁枚对宋代严羽论诗之说颇多赞同,《诗话》多有称引。但同时他也指出:严沧浪借禅喻诗,所谓羚羊挂角、,香象渡河,有神韵可味,无迹象可寻,此说甚是。然不过诗中一格耳。因而王士禛奉之为至论,冯班斥之为谬谈,都不能算是真正懂诗者。就此《诗话》归结道:诗不必首首如是,亦不可不知此种境界。而正由于袁枚对诗的风格体制持这样一种眼界相对开阔的态度,故《诗话》评价诗人多有切中要害之言。如卷二称王士禛自是一代名家,才本清雅,气少排奡,为王、孟、韦、柳则有余,为李,杜、韩、苏则不足也,即其例。
也由于诗是各适性情的产物,而性情不同的诗人,即便是大家,所作仍有所擅长及其短处。所以换个角度,《随园诗话》又指出学诗不能无弊。袁枚写道:学汉、魏、《文选》者,其弊常流于假;学李、杜、韩、苏者,其弊常失于粗;学王、孟、韦、柳者,其弊常流于弱;学元、白、放翁者,其弊常失于浅;学温、李,冬郎者,其弊常失于纤。救弊的最佳方法自然是吸诸家之精华,而吐其糟粕,但这显然不太容易,故袁枚接着提醒后学:大概杜、韩以学力胜,,学之,刻鹄不成,犹类鹜也。太白、东坡以天分胜,学之,画虎不成,反类狗也。佛云:‘学我者死。'无佛之聪明而学佛,自然死矣。这里实质上又回到了《诗话》的本题,即学诗亦当各随性情。再看《诗话》卷七所谓为人不可以有我,有我则自恃佷用之病多,作诗不可以无我,无我则剿袭敷衍之弊大,可见在学与创之间,袁枚更倾向于有所独创。
另一方面,《随园诗话》也并不是一部纯理论的文学批评著作,而是选录了大量古今诗作,尤其是清代作品,并加以独特评价的实践性论著。由于书中收录清诗人甚至较通常诗选还多,所以在当时即遭到收取太滥的批评。但袁枚从他的各极性情的理论出发,宣称其《诗话》收诗标准依然是宁滥勿遗。在这一原则指导下,《诗话》所录虽难免芜杂之病,但也的确保存了一批风格各异而又不为人知的清代前期诗作。同时《诗话》又坚持以人存诗的宗旨,将其交游所及的不少布衣诗人佚事记入书中,,故使此书同时具有了文学研究资料丛编的特殊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随园诗话》的选诗及以人存诗,并不与袁枚的论诗主张相割裂,而有颇为密切的关联。这方面突出的例子,一是对清初艳体诗的重视,二是收录大量清代女子诗作并给予较高的评价。前者如卷一论清初诗人王彦泓,谓:本朝王次回《疑雨集》,香奁绝调,惜其只成此一家数耳。沈归愚尚书选国朝诗,摈而不录,何所见之狭也。并举其给沈德潜的信中所言《关雎》为《国风》之首,即言男女之情。孔子删诗,亦存《郑》《卫》,以为对王氏艳体诗加以肯定的历史依据。,这实是袁枚主张性情说并不专拘一格诗论的逻辑发展,而在现实中则对沈德潜的温柔敦厚诗教说有颇强的冲击力。与此相应,《诗话》对世俗有关女子不宜诗的偏见也作了较为强烈的反应,不仅《补遗》中明确批驳道:俗称女子不宜为诗,陋哉言乎!圣人以《关雎》《葛覃》《卷耳》冠《三百篇》之首,皆女子之诗。第恐针黹之余,不暇弄笔墨,而又无人唱和而表章之,则淹没而不宣者多矣。而且将其所熟识的妇女之作尤其是其女弟子之作,频繁称引于《诗话》中。,而如《补遗》卷十盛称女弟子严蕊珠、金纤纤、席佩兰为闺中之三大知己,推其人博雅诗才既佳,神解尤超等等,实际上又反映了袁枚当时欲矫正古老偏见而不得不取一种激进的立场,尽管由这种立场出发而作的论述很可能言过其实。
艺术特点
《随园诗话》内容的基础是大量的选诗,大致有以下特点:⑴选诗标准较严,主要表现为诗为话服务。⑵入选诗作者面颇广,袁枚称曰:余闻人佳句,即录入《诗话》,并不知是谁何之作。入选者既有诗坛高手,亦有无名小卒;既有公卿将军,亦有布衣寒士。⑶选录女子诗尤多。袁枚针对俗称女子不宜为诗的陋习,反其道而行之,声称:余作《诗话》,录闺秀诗甚多。⑷入选诗作题材丰富,《诗话》中抒写个人悲欢离合之作固然颇多,但亦不乏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好诗。,此外还选录不少情诗,在当时也有一定的反道学意义。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易传
- 文昌孝经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新唐书
- 旧唐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金史
- 辽史
- 南齐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九州春秋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中论
- 兵家
- 孙子兵法
- 素书
- 百战奇法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韩非子
- 慎子
- 扬子法言
- 邓析子
- 农家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三命通会
- 渊海子平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艺舟双楫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水浒传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白牡丹
- 幻中游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心经
- 了凡四训
- 知言
- 僧伽吒经
- 道家
- 老子
- 列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刘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词曲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