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部·藤本第二
藤本之花,必须扶植。扶植之具,莫妙于从前成法之用竹屏。或方其眼,或斜其,因作葳蕤柱石,遂成锦绣墙垣,使内外之人,隔花阻叶,碍紫间红,可望而不可亲,此善制也。无奈近日茶坊酒肆,无一不然,有花即以植花,无花则以代壁。此习始于维扬,今日渐近他处矣。市井若此,高人韵士之居,断断不应若此。避市井者,非避市井,避其劳劳攘攘之情,锱铢必较之陋习也。见市井所有之物,如在市井之中,居处习见,能移性情,此其所以当避也。即如前人之取别号,每用川、泉、湖、宇等字,其初未尝不新,未尝不雅,迨后商贾者流,家效而户则之,以致市肆标榜之上,所书姓名非川即泉,非湖即宇,是以避俗之人,不得不去之若浼。迩来缙绅先生悉用斋、庵二字,极宜;但恐用者过多,则而效之者,又入从前标榜,是今日之斋、庵,未必不是前日之川、泉、湖、宇。虽曰名以人重,人不以名重,然亦实之宾也。已噪寰中者仍之继起,诸公似应稍变。人问植花既不用屏,岂遂听其滋蔓于地乎?曰:不然。屏仍其故,制略新之。虽不能保后日之市廛,不又变为今日之园圃,然新得一日是一日,异得一时是一时,但愿贸易之人,并性情风俗而变之。变亦不求尽变,市井之念不可无,垄断之心不可有。觅应得之利,谋有道之生,即是人间大隐。若是,则高人韵士,皆乐得与之游矣,复何劳扰锱铢之足避哉?花屏之制有三,列于《藤本》之末。
○蔷薇
结屏之花,蔷薇居首。其可爱者,则在富于种而不一其色。大约屏间之花,贵在五彩缤纷,若上下四旁皆一其色,则是佳人忌作之绣,庸工不绘之图,列于亭斋,有何意致?他种屏花,若木香、酴、月月红诸本,族类有阴,为色不多,欲其相间,势必旁求他种。蔷薇之苗裔极繁,其色有赤,有红,有黄,有紫,甚至有黑;即红之一色,又判数等,有大红、深红、浅红、肉红、粉红之异。屏之宽者,尽其种类所有而植之,使条梗蔓延相错,花时斗丽,可傲步障于石崇。然征名考实,则皆蔷薇也。是屏花之富者,莫过于蔷薇。他种衣色虽妍,终不免于捉襟露肘。
○木香
木香花密而香浓,此其稍胜蔷薇者也。然结屏单靠此种,未免冷落,势必依傍蔷薇。蔷薇宜架,木香宜棚者,以蔷薇条干之所及,不及木香之远也。木香作屋,蔷薇作垣,二者各尽其长,主人亦均收其利矣。
○酴
酴之品,亚于蔷薇、木香,然亦屏间必须之物,以其花候稍迟,可续二种之不继也。“开到酴花事了”,每忆此句,情兴为之索然。
○月月红
俗云:“人无千日好,花难四季红。”四季能红者,观有此花,是欲矫俗言之失也。花能矫俗言之失,何人情反听其验乎?缀屏之花,此为第一。所苦者树不能高,故此花一名“瘦客”。然予复有用短之法,乃为市井之人强迫而成者也。法在屏制之第三幅。此花有红、白及淡红三本,结屏必须同植。
此花又名“长春”,又名“斗雪”,又名“胜春”,又名“月季”。予于种种之外,复增一名,曰“断续花”。花之断而能续,续而复能断者,只有此种。因其所开不繁,留为可继,故能绵邈若此;其余一切之不能续者,非不能续,正以其不能断耳。
○姊妹花
花之命名,莫善于此。一蓓七花者曰“七姊妹”,一蓓十花者曰“十姊妹”。观其浅深红白,确有兄长娣幼之分,殆杨家姊妹现身乎?余极喜此花,二种并植,汇其名为“十七姊妹”。但怪其蔓延太甚,溢出屏外,虽日刈月除,其势犹不可遏。岂党与过多,酿成不戢之势欤?此无他,皆同心不妒之过也,妒则必无是患矣。故善御女戎者,妙在使之能妒。
○玫瑰
花之有利于人,而无一不为我用者,芰荷是也;花之有利于人,而我无一不为所奉者,玫瑰是也。芰荷利人之说,见于本传。玫瑰之利,同于芰荷,而令人可亲可溺,不忍暂离,则又过之。群花止能娱目,此则口眼鼻舌以至肌体毛发,无一不在所奉之中。可囊可食,可嗅可观,可插可戴,是能忠臣其身,而又能媚子其术者也。花之能事,毕于此矣。
○素馨
素馨一种,花之最弱者也,无一枝一茎不需扶植,予尝谓之“可怜花”。
○凌霄
藤花之可敬者,莫若凌霄。然望之如天际真人,卒急不能招致,是可敬亦可恨也。欲得此花,必先蓄奇石古木以待,不则无所依附而不生,生亦不大。予年有几,能为奇石古木之先辈而蓄之乎?欲有此花,非入深山不可。行当即之,以舒此恨。
○真珠兰
此花与叶,并不似兰,而以兰名者,肖其香也。即香味亦稍别,独有一节似之:兰花之香,与之习处者不觉,骤遇始闻之,疏而复亲始闻之,是花亦然。此其所以名兰也。闽、粤有木兰,树大如桂,花亦似之,名不附桂而附兰者,亦以其香隐而不露,耐久闻而不耐急嗅故耳。凡人骤见而即觉其可亲者,乃人中之玫瑰,非友中之芝兰也。
- 推荐作品:
- 十三经
- 周礼
- 孝经
- 孟子
- 公羊传
- 谷梁传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易传
- 文昌孝经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宋书
- 元史
- 旧五代史
- 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九州春秋
- 传记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载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都城纪胜
- 政书
- 通典
- 传习录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近思录
- 帝范
- 兵家
- 孙子兵法
- 六韬
- 三略
- 将苑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术数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鬼谷子
- 千字文
- 淮南子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夜航船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池北偶谈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三刻拍案惊奇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亢仓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龙川别志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