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影响
《文选》30卷,共收录作家130家,上起子夏、屈原,下迄当时,唯不录生人。书中所收的作家,最晚的陆倕卒于普通七年,而萧统卒于中大通三年,所以《文选》的编成当在普通七年以后的几年间。全书收录作品514题。编排的标准是凡次文之体,各以汇聚。诗赋体既不一,又以类分。类分之中,各以时代相次。
从分类的实际情况来看,大致划分为赋、诗、杂文 3大类,又分列赋、诗、骚、七、诏、册、令、教等38小类。赋、诗所占比重最多,又按内容把赋分为京都、郊祀、耕籍等15门,把诗分为补亡、述德、劝励等23门,这样的分类体现了萧统对古代文学发展、尤其是对文体分类及源流的理论观点,反映了文体辨析在当时已经进入了非常细致的阶段。但由于分类过于碎杂,因而也遭到后世一些学者如章学诚、俞樾等人的批评。
《文选》的选录标准,以词人才子的名篇为主,以文为本。因此,凡姬公之籍,孔父之书,老庄之作,管孟之流,谋夫之话,辩士之端,记事之史,系年之书,这几类即后来习称为经、史、子的著作一律不选。但是史传中的赞论序述部分却可以收录,因为赞论之综辑辞采,序述之错比文华,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合乎能文的选录标准。这一标准的着重点显然不在思想内容而在于讲究辞藻华美、声律和谐以及对偶、用事切当这样的艺术形式,但它为中国文学划定了范畴,,是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对文学的独立发展有促进作用。
萧统的文学思想中存在矛盾。他是当时文坛上政治地位最高的人物,六朝的绮靡文风在他身上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然而他对文学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关系,却持重折中,内容要求典雅,形式可以华丽,认为艺术的发展必然是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他指出:夫文典则累野,丽亦伤浮,要求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同时还推崇陶渊明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所以《文选》所选的作品,,其实并没有过分忽视内容。
除了选录陶渊明的8首诗以外,还选录了《古诗十九首》和鲍照的作品18篇。同时,对那些质木无文的玄言诗和放荡、空虚的艳体诗和咏物诗则摒而不取。至于入选的作品是否值得选录,应该选录的又是否有所遗漏,后代的学者曾经有过许多不同的意见,见仁见智,众说不一。总的来说,这部诗文总集仅仅用30卷的篇幅,就大体上包罗了先秦至梁代初叶的重要作品,反映了各种文体发展的轮廓,为后人研究这七、八百年的文学史保存了重要的资料。
从选录的技术角度来说,《文选》也存在缺陷。书中入选了一些伪作,例如李陵《答苏武书》和苏、李的赠答诗,南朝宋人颜延之已经怀疑,刘知几、苏轼决其为赝品,至近代而成定论;孔安国《尚书序》同样也出于晋人的伪造。同时,书中还有不少误标序文以及误标题目的情况,前者如汉武帝《秋风辞》、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等,题下注明并序,实则序文显系史传文字;后者如刘峻《重答刘秣陵诏书》并非答书的原文,陆机、陆云各有《为顾彦先赠妇二首》、,李善在注释中就已指出顾彦先应是全彦先,而且除了 1首以外,其他3首均为拟妇答夫的语气。此外,还有割裂前人文字、篇章次序安排失当等等,也是这个选本的不足之处。
由于《文选》本身所具有的优点,比起同类型的其他诗文总集来,其影响远为深广。唐代以诗赋取士,唐代文学又和六朝文学具有密切的继承关系,因而《文选》就成为人们学习诗赋的一种最适当的范本,甚至与经传并列。宋初承唐代制度,亦以诗赋取士,《文选》仍然是士人的必读书,甚至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王安石当国,以新经学取士,此后《文选》才不再成为士人的课本。然而作为一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精粹选本,其历史价值和资料价值则依然不废。
《昭明文选》是由南北朝时期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纂的,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从时间上看,它收录了自先秦至齐梁几百年间的七百余篇作品;从分类上看,它对赋、诗、骚等37类文体进行了编排,而经、史、子等思想学术类文章都没有被收入。由此可见,编者已初步意识到文学与其他类型文章在艺术形式上的区别,并通过此次编选,首次为文学与非文学之间划定了界限和范畴,,对文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起到了开创性作用,也是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诗经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孟子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宋史
- 清史稿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梁书
- 辽史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杂史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江南野史
- 地理
- 水经注
- 华阳国志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政书
- 史评
- 史通
- 儒家
- 增广贤文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管子
- 商君书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饮膳正要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葬书
- 神峰通考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茶经
- 杂家
- 吕氏春秋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类书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西游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十二楼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白牡丹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两晋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释家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太玄经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总集
- 别集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日知录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沧浪诗话
- 词曲
- 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