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义理
胡子曰:义理,群生之性也。义行而理明,则群生归仰矣。敬爱,兆民之心也。敬立而爱施,则人心诚服矣。感应,鬼神之性情也。诚则能动,而鬼神来格矣。
祖考为诸侯,子孙为大夫士。祖考为诸侯,其葬也固诸侯,其祭也亦必以诸侯,不以子孙为人夫士而降也。子孙为大大士,其葬也固大夫士,其祭也亦必以大夫士,不以祖考为诸侯而僭也。是故杞、宋之诸侯得郊,而春秋以诸侯葬焉。斯可见矣。
处之以义而理得,则人不乱;临之以敬而爱行,则物不争。守之以正,行之以中,则事不悖而天下理矣。
合以义,正合也,理不得不合也。不得不合而合,天与人一矣。合不以义,苟合也,君子不为也。
为天下者,必本于理义。理也者,天下之大体也,义也者,天下之大用也。理不可以不明,义不可以不精。理明,然后纲纪可正,义精,然后权衡可平。纲纪正,权衡平,则万事治,百姓服,四海同。夫理,天命也,义,人心也。惟天命至微,惟人心好动。微则难知,动则易乱。欲着其微,欲静其动,则莫过乎学。学之道,则莫过乎绎孔子、孟轲之遗文。孔子定书,删诗,系易,作春秋,何区区于空言?所以上承天意,下悯斯人,故丁宁反覆三四不倦,使人知所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也。孟轲氏闲先圣之道,慨然忧世,见齐、梁之君,问陈理义提世大纲,埽东周五霸之弊,发兴衰拨乱之心要。愚因其言,上稽三代,下考两汉、三国、东西晋、南北朝,至于隋、唐,以及于五代,虽成功有小大,为政有治忽,制事有优劣,然总于大略,其兴隆也,未始不由奉身以理义;其败亡也,未始不由肆志于利欲。然后知孟轲氏之言信而有征,其传圣人之道纯乎纯者也。
性定,则心宰。心宰,则物随。
物欲不行,则志气清明而应变无失。
阴阳升降有道,刚柔屈伸有理,仁义进退有法。知道者可与论政,知理者可与谋事,知法者可与取人。知道者理得,知理者法得,是以君子贵知道也。
皇皇天命,其无息乎!体之而不息者,圣人也,是故孔子学不厌,教不倦。颜子睎夫子,欲罢而不能,孟子承先圣,周旋而不舍。我知其久于仁矣。
礼文多者,情实必不足,君子交际宜察焉。言词巧者,临断必不善,君子选用宜察焉。
专好毁者,共心必不良,乌能恶不仁?
人事有是非,天命不囿于是非,超然于是非之表,然后能平天下之事也。或是或非,则在人矣。虽圣人不能免也,久则白。
万物不同理,死生不同状,必穷理,然后能一贯也,知生,然后能知死也。人事之不息,天命之无息也。人生在勤,勤则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虽然勤于道义,则刚健而日新,故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也。勤于利欲,则放肆而日怠,终不能保其身矣。禹、汤、文、武,丹朱、桀、纣可以为鉴戒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尚不能保其身,而况公卿大夫士庶人乎?
天下有二难:以道义服人难,难在我也;以势力服人难,难在人也。由道义而不舍,禁势力而不行,则人心服,天下安。
一日之旦莫,天地之始终具焉,一事之始终,鬼神之变化具焉。
察人事之变易,则知天命之流行矣。
人之生也,良知良能,根于天,拘于己,汨于事,诱于物,故无所不用学也。学必习,习必熟,熟必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虑而行,神则不期而应。
孝也者,为仁之本也。仁也者,大学之本也。学者志于仁,必求所以为仁,故子游、子夏问孝,皆初学之时也。
将相无异任,文武无异道。其异也,后世之人未尝学也。
- 推荐作品:
- 集
- 尚书
- 左传
- 周礼
- 孝经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大学
- 易传
- 白虎通义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后汉书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齐书
- 辽史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九州春秋
- 传记
- 列女传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通典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儒家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素书
- 六韬
- 将苑
- 司马法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农家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焦氏易林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二刻拍案惊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鬼神传
- 雍正剑侠图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夷坚志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春秋配
- 林公案
- 薛丁山征西
- 释家
- 心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僧宝传
- 老子
- 阴符经
- 列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太玄经
- 悟真篇
- 文子
- 亢仓子
- 刘子
- 诗文评
- 别集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文心雕龙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