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小说从北魏后期写起,以胡太后秽乱朝廷,导致六镇起义、天下大乱开端,以北齐神武皇帝高欢从布衣到皇帝的一生奋斗史为主线,以隋文帝灭周统一北方为结尾,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北朝九十年间政治、军事斗争的历史,揭示了北魏、北齐、北周、隋等朝代兴衰更迭的原因和历史教训,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谋略、战略战术、内治外交、风俗礼仪、生活作风、为人处世之道等,也都有生动逼真的描画。因此,从史学的角度看,《北史演义》在普及历史知识方面,,也是获得很大成功的,它使读者对北朝的历史知识有一个比较完整、形象、具体的认识,这是任何正史都无法起到的作用。
因此,在《北史演义》中,始终贯穿着一条拥护仁政、反对暴政,歌颂英明君主,反对昏暴君王的思想线索。这是小说创作重要的思想基础,也是作者评判历史人物是非功过的政治道德尺度。正是从这一尺度出发,作者在作品中对北齐神武帝高欢、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杨坚等具有雄才大略而又多有善政的英明君主持肯定态度;而对北齐文宣帝高洋、北齐后主高纬、北周宣帝宇文赞等昏暴君王则予以无情的揭露和鞭挞。作者当然不是依史写人,而是根据自己的美学理想,,在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对这些历史人物进行典型化的艺术创造。以高欢为例,他是北齐王朝的奠基人,也是小说着力塑造的英明君主的典型。作者满怀赞颂之情,描写了他创立霸业的全过程,从多方面反复地渲染他作为一个多有善政的英明君主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和丰伟业绩。作为北魏王朝的臣属,高欢最后是以强臣的身份夺取了北魏政权。这从正统的封建纲常观念来看,无疑是大逆不道的。但作者并没有把高欢视为乱臣贼子,而是把他写成拨乱反正、,叱咤风云的乱世英雄、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高欢这个形象显然带有作者鲜明的政治倾向性,作者对高欢的肯定,实际上是表现了作者有德在位的政治主张,它与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所强调的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也,乃天下人之天下也的政治主张是一致的。作者这种思想在皇权世袭、专制统治的封建时代,无疑具有进步的意义,它在客观上起到了动摇君权神授、不容置否的正统皇权尊严的作用。同时,作者这种有德在位的美政理想,又在很大程度上与古代劳动人民抚我则后,,虐我则仇,拥护好皇帝的思想相合拍,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封建政治的某种理想和愿望。很明显,杜纲所塑造的高欢这个人物形象,已远远高于历史上的高欢其人,作者通过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所反映出来的思想意义,也远远超出了具体历史时期的思想范畴,它实际上反映了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从上层有识之士到下层平民百姓对封建政治的共同的理想和愿望。
艺术特色
作者在对历史题材的处理上,以其善于剪裁布局和想象虚构的艺术匠心,大胆地选取了英雄美人的组合形式来构造全书,统摄情节。在反映重大历事件,刻画重要历史人物形象的同时,也以他那生花妙笔,描写了英雄与美人之间的一组组浪漫传奇的艳遇故事,打通了自《三国演义》以来在众多历史演义小说中基本隔绝的英雄世界与女性世界。这既是杜纲对传统的历史演义小说故事内容和创作方法的突破和发展,也是作者在伦理观和审美观上对传统观念的突破和发展。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集
- 十三经
- 周礼
- 仪礼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大学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史记
- 三国志
- 后汉书
- 宋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金史
- 辽史
- 逸周书
- 编年史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别史
- 平宋录
- 十七史百将传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菜根谭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中论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尉缭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历代兵制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邓析子
- 医家
- 天工开物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金匮要略
- 针灸大成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龙文鞭影
- 困学纪闻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西游记
- 红楼梦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太平广记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鬼神传
- 雍正剑侠图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南游记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心经
- 无量寿经
- 僧伽吒经
- 道家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太玄经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刘子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