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九 梦游仙玉女传音 入辅政廷臣畏法
梦游仙玉女传音 入辅政廷臣畏法
话说世子偶抱微疾,在府静养。郑夫人不醒已三四日,世子不知也。一夜 世子外斋独宿,忽闻窗外叩户声,起而视之,见红光缭绕,香气氤氲,一女子穿杏黄衫,轻裾长袖,进前曰:“奉仙主命来召世子。”世子恍惚之中不知召者何人。女挽衣以行,全不是宫中路径。天气有似三春,奇花异卉开遍路旁。俄至一所,祥云霭霭,瑞气纷纷,经过朱门碧户,上有金字牌曰:“云龙洞府。”门半启,不入。登一山皆奇岩峭壁。有瀑布一条,从山顶飞下,水声潺潺。山侧有洞门紧闭,门上金书“南岳洞天”四字。女子叩门,有青衣女童开门出问。女子曰:“高世子已召到。”女童入报,请世子进内相见。世子走进,但见红芳满树,碧草鲜妍,阶下仙禽飞舞,一美人端坐堂上。世子升阶再拜,美人命侍女扶起。叙宾主之礼,分左右而坐。谓世子曰:“妾尘姓胡 氏,号云翘夫人,主此洞天。有妹云司夫人,尘心未断,与君父有夙世姻缘。奉天曹命,降生郑氏为女,年十四,得侍王宫。吾恐其失迷本性,故召来一见。不意君父大生忧疑,欲令世子归而告之。”又一美人从内走出,视之,乃郑夫人也。密语世子曰:“妾居处甚乐,然不忍贻大王忧,欲归又不能自主。世子归,寄语大王,接妾回去。”世子曰:“仙凡相隔,若何来迎?”夫人曰:“清霄观中有一老道姓徐,亦此处仙官也。求他表奏天庭,妾即回矣。”世子领命,又告云翘夫人曰:“仙主知尘世吉凶,未识吾前程若何,乞赐指迷。”云翘曰:“天机难泄,君能守正而行,便不至自误终身。”乃以云笺一幅,写上四句赠之。其词曰:明月团 团 ,功成水澜。时来遇玉,事去逢兰。
其后世子娶玉仪公主,居别室,为兰京所杀,其言乃验。当时世子茫然不解。
云翘仍命黄衫女子送回。行至中途,有一石桥跨在水面。世子见桥下金鱼游跃,凭栏而看。黄衫女曰:“此处非可久留。”把手一推,跌在水中,大惊而觉,乃是一梦。天晓起身,便问内侍道:“飞仙院郑夫人有甚事否?”内侍曰:“闻夫人昏迷不醒已有数日,现在大王出榜求医。”世子知所梦非虚,进告公主。
公主曰:“何不报知大王?”世子曰:“事涉嫌疑,不敢启齿。”那知左右窃听 者互相传说,连北府宫人亦皆晓得,故当夜内侍为王言之。王召世子来问。世子备述梦中所见,因曰:“必得清霄观中徐道,方能救得夫人还魂。未识果有其人否?”王命访之,观中果有一道人姓徐,来此不及一月,遂迎之入府。王见其丰神潇洒,大有仙气,深敬礼之。因求解救之术,徐道士曰:“王必虔修表章一道,结坛礼拜。待贫道行法,上达天听便了。”王如言而行。当夜道士拜伏坛中,王与世子皆在旁坐守。至晓不见起来,即而视之,只有衣冠在地,道士已不知去向。众皆骇异。忽报郑夫人已经醒转。王闻信急来看视,见夫人精神如旧,身已起坐,握手问故。夫人曰:“前夜与王宿此,见有紫衣女子手执金牌,来召奴去。奴随之往,至南岳洞府,被云翘夫人留住。奴欲归不得。唯世子身有仙骨,可到洞天,故召来寄信于王。今天庭有旨放奴,奴得再返人世。此时更觉身轻骨健,不比前日。”王大喜,遂同归飞仙院中。府中传为奇事。世子辞出。娄妃及众夫人皆来相贺,桐花谓郑娥曰:“夫人居飞仙院中,果不负飞仙之名。但今后切莫飞去,贻大王忧也。”众皆笑。由是宫中群呼娥为仙夫人,王益宠 之。太平二年,秋八月,娄妃怀孕将产,梦见一龙蟠屈膝下,觉后生男。为高王第六子,名演,字延安,即后北齐孝昭皇帝也。
且说高王因四境无事,思欲西征,祭祀凤陵。命司马李仪作檄,布告远近。文不称意。或荐行台郎孙搴,博学能文,命搴另作。天色已晚,搴于灯下援笔立就,其文甚美。王大悦,即授为丞相府主簿,专掌文笔。越数日,高王率将军厍狄干等,领兵一万,袭西魏夏州。身不火食,四日至城。缚槍为梯,夜入其城,生擒刺史斛拔弥俄突,赦而用之。留都督张琼将兵镇守。迁其部落五千户以归。师至半途,灵州曹泥遣使告急,报称西魏李弼、赵贵引兵来攻灵州,决水灌城,城旁皆成巨河,城不没者四版,势甚危急。高王回军救之,犹恐不及,于是星夜遣使,以书求援于至罗国。令其速发人马,绕出西军之后,乘便击之,以解灵州之围。至罗国得书,果引兵袭破西魏军,获其甲马五千,西魏兵乃退。高王兵至,围已解。曹泥迎拜马首。王以灵州在西魏境内,不能久守,谓泥曰:“汝毋留此坐受其困也。”乃拔其遗户归北,别授曹泥官爵。其婿刘丰生有雄才,王爱之,授为南洛州刺史。朝廷以王平夏州功,封其次子高洋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太原邵公,食邑三千户。洋年七岁,已授显爵。王以杨愔为太原公司马,继又迁为大行台右丞。
盖洋尚处宫内,不能出外理政,故又使之侍高澄也。
时澄年十七,陰有宰世之志,闻朝中诸贵用事,贿赂公行,法度不肃,请于王曰:“儿愿入邺辅政,以治臣寮之不法者。”王曰:“小子何知,敢主朝政。岂不闻未能操刀而割,必伤其手乎?”世子不悦而退。孙搴告王曰:“臣闻世子欲入邺辅政,王何以不许?京师诸贵恃王勋旧,横行无忌,以致人民嗟怨。不有以慑服而整饬之,国势日坏,恐为敌人所乘。世子天才自高,不可以年幼疑之。若使入朝,委以重权,上辅幼主,下肃百僚,大王无虑鞭长不及,群臣无不拱手听命,则内外同心,根本自固。王何舍此万全之计而不为也?”高王遂从其请。乃奏帝以高澄为尚书令,加领军左右京畿四面大都督,入辅朝政。世子得诏大喜,即日拜辞父母,带领宫眷,来京授职。在廷诸臣虽闻世子器识不凡,犹以年少轻之。及视事,尚书省积案如山。世子目不停览,手不停披,决当皆允。未及数日,其事悉了。又引并州别驾崔暹为吏部左丞,凡有参劾,不避权贵,世子亲任之。用法严峻,由是内外震肃,百官皆惧。虽子如、孙腾亦畏之矣。高王又以阿至罗有救灵州之功,遣使赍金帛送之,兼令起兵逼西魏秦州。泰州刺史万俟普性勇决有武力。其子万俟洛慷慨多气节,身长八尺,有万夫不当之勇,闻至罗兵将至,谓父曰:“永熙之崩,实宇文之罪。观其为人,不及高王也。吾父子何可为之戮力?不如东归,必获重用。”普从之,遂率部将三百人弃城东归。高王大喜曰:“万俟父子,关西虎将,今来,断泰一臂矣。”封普为西河郡公,洛为建昌郡公。
且说孙搴荐世子入朝后,父子俱宠 ,加为散骑常侍。一日,子如来晋陽,搴及高季式同饮于其家。搴醉甚,卒于席上。子如惶惧,报于高王。王亲临视之,谓子如曰:“卿杀我孙主簿,须还我一人。”子如荐魏收可用,王令代搴职。收才华虽美,行止浮薄。王黜之。高季式入见,王问:“司徒曾言一士,有才而谨密者是谁?”司徒者,高敖曹也。对曰:“莫非记室陈元康乎?”王曰:“是也。吾闻其暗中能作书,真佳士也。”遂召而用之。盖元康博学多能,通达古今。时军国多事,元康问无不知。王带之出行,在马上有所号令多至十余条,元康屈指数之,尽能记忆。性又严谨,终日不出一语。
王甚爱之,曰:“如此人何可多得。”封为安平子。又丞相功曹赵彦深,亦以文学见幸。彦深少孤力学,为子如代笔。高王行文到邺,急要文吏一人。子如以彦深应召,大称王意,与元康同掌机密,并受异宠 。时人呼为“陈、赵”焉。是时高王留意人才,广选文学之士,列之朝班。一日,传谕世子曰:“吾欲西讨黑獭,必先通好梁邦。南方多人物,非宏通博雅者,不足以胜此任。朝臣谁可使者?”世子因举散骑常侍李谐、吏部侍郎卢元明才通今古,学贯天人,可使致聘。王遂命二人聘于梁。
梁帝素博学,善辩论。及召二人语,丰神秀爽,应对如流。既而辞出,梁帝目送之,谓左右曰:“卿辈常言北土无人物,此等从何处来?”由是深相敬重,亦遣使还报。那知因此一番,却动了数臣疑惧。先是贺拔胜荆州失守,与卢柔、史宁相率奔梁。其后独孤信、杨忠在荆州亦被侯景所破,来降于梁。数人皆有北归之意,而恐梁见疑,不敢发。及见梁与东魏通好,各怀忧惧,因涕泣于梁主之前,求北归。梁主义而许之。遂带旧时兵将渡过江 来。
斯时侯景镇守河南,闻报,便选轻骑三千,扼其去路。胜等不敢敌,微服从小路徒步进关。及到长安,泰接见大喜,同入见帝。胜见孝武崩,又换了一代帝主,不胜伤感。时斛斯椿已死,正缺三公之位。帝即以贺拔胜为太师,封史宁为将军。泰以卢柔有文学,引入相府,为从事中郎。独孤信、杨忠引为帐下都督。
是年关中大旱,田禾尽死,人相食。高王闻之曰:“此天亡泰也,吾取之必矣。”于是调集人马,择日起征,分兵三路进攻。敕司徒高敖曹引精骑三万,趋上洛。敕大都督窦泰引兵三万,趋潼关。自率大军趋蒲坂。造三浮桥,欲以济河。当是时,关西大震,人心惶惧,皆以强弱不敌为忧。泰军于广陽,谓诸将曰:“高欢犄吾三面,作浮桥以示必渡。此欲羁留吾军,使窦泰西入耳。欢自起军以来,窦泰常为前锋。其下皆精兵锐卒,屡胜而骄,士志必怠。今以轻兵袭之必克,克则欢不战自走。若留兵在此,与之相持,胜负未可知也。”诸将皆曰:“贼在近不击,舍而袭远,脱有蹉跌,后悔何及?不如分兵御之为上。”泰曰:“不然。前欢再攻潼关,吾军不出灞上一步。今大举而来,谓吾亦只自守,有轻我之心。乘此袭之,何患不克?欢虽作浮桥,未能径渡。不过五日,吾取窦泰必矣。”左丞苏绰、参军达奚武皆赞成之。庚戌,泰还长安。诸将犹以为疑。泰乃隐其计,以问族子直事郎中宇文深。深曰:“窦泰欢之骁将,今大军攻蒲坂,则欢拒守而泰救之。吾表里受敌,此危道也。不如选轻锐,潜出小关。窦泰躁急,必来决战。欢持重,未即来救。吾急击之,泰可擒也。擒泰则欢势自沮。回师击之,可获大胜。”
泰喜曰:“是吾心也。”乃声言欲保陇右。辛亥,入朝见帝,帝问:“敌势若何?”泰曰:“陛下勿扰,保为陛下破之。”帝曰:“却敌安邦,全赖丞相神算。”泰拜退,遂潜军东出。癸丑,至小关,过马牧泽,与窦泰军遇。
正是:
兵行险处谋先定,师到奇时勇莫当。
未识此番交 战果能败得东兵,擒得窦泰否,且俟下卷再讲。
- 推荐作品:
- 子
- 集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周礼
- 易经
- 中庸
- 大学
- 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高士传
- 载记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政书
- 读通鉴论
- 儒家
- 菜根谭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兵家
- 百战奇法
- 吴子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韩非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难经
- 金匮要略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洗冤集录
- 扁鹊心书
- 神相全编
- 葬书
- 九章算术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茶经
- 书目答问
- 千字文
- 墨子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醒世恒言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隋唐演义
- 济公全传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北游记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南史演义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道家
- 庄子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庭经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诗文评
- 别集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伯牙琴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