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回 武三思大败回京 薛蚪走马取红泥
武三思大败回京 薛蚪走马取红泥
再言武三思斩了白玉夫人,心中怏快不快。又闻报子说:“临陽关已失,后面杀来。”又报:“山上薛刚起大队人马,杀下山来。”武三思大惊说:“两头夹攻,吾命休矣!”同了诸将,齐上马夺路而走。后面薛刚等领了诸将,三军赶上杀来。这条铁棍,好不利害,架在马前,就是一棍,被棍打死者,不计其数,叫喊连天。又有薛飞、李大元、周龙、徐青、余荣领三千人马,冲过周营。徐青使动银槍,见一个刺一个,人人惧怕。余荣使把宝剑,见敌如斩草。这薛飞举起大锤,见人就打。李大元、周龙使金背刀,逢人乱杀。只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自相践踏,不计其数,各自逃散。薛强四虎一太岁,听得前面杀声喧嚷,炮声如雷,持了军器,领了人马,从后追来。杀得周兵无处投奔,可怜血如长江水,头如地上瓜。武三思得众将保护,吓得魂不附体,伏在马上,不象生人气象。幸而敌人未追,不走临陽关,向大路径往青州。青州总兵接进城中。诸将上前叫道:“千岁苏醒,已到青州了。”三思那时方醒,说:“孤家险些死了。”吩咐诸将出去收军,三通鼓完,周兵四十万,只剩败残三四万,伤大将三十员。三思说:“孤家起兵五次,未尝如此大败,今杀得如此模样,何颜立于朝廷。且罢!吩咐坚守青州,孤家回朝,再起兵复仇。”诸将依令,武三思连夜回朝而去。
再说薛元帅发令吩咐鸣金收军,一声锣响,各众将扣住了马,大小三军兵将,都归一处,退回九炼山。薛强将薛兴相救之事,一一说了。薛刚大喜,见了薛兴,上前拜谢,愿称为弟兄。薛蚪过来拜见叔父,今日父子叔侄团圆,合家叩谢天地,设筵作贺。薛刚对薛强说:“张君左兄弟之仇未报,吾今手下有将,杀入长安,报复此仇。”程咬金说:“这个用不着,擅自兴兵,难逃反叛之罪。不如弃下九炼山,扎兵在临陽,差官到房州,请小主登位,然后杀上长安,名正言顺复兴大唐。我等立守臣节,张氏弟兄之仇可报矣!”薛刚说:“老千岁之言有理。”薛刚依言,命伍雄、雄霸守山,五千人把守各路山口,以备退归。自领众英雄大小三军,来至临陽关驻扎,查盘仓库钱粮,各处该管地方令将镇守,然后差薛蛟往房州报捷,接驾登位。薛蛟奉令来至房州,先见大元帅王荆周,同上银銮殿,报知小主。小主大悦,命忠孝王起兵取长安。旨下,薛刚谢恩。立起忠孝王旗号,然后下教场操练,演了半日,当起兵马二十万,点薛兴带领一万人马为先锋,须要逢关斩将,遇水搭桥,候本帅到了,然后开兵打仗。这薛兴好不威风,鲁国公程咬金为护国军师,点薛飞解粮,小将双锤非常厉害,护送粮草。薛强为第二路护粮。点齐已毕,然后薛刚同诸将离了临陽关,留西羌国借来的大将李大元、周龙等诸将守关,因前年丧了江氏弟兄,故留在此。
再言薛刚西进,不一日已到红泥关,传令放炮安营。一声炮响,营已安毕。因武三思战败,命各守将日夜严巡。红泥关有一位镇守总兵,姓莫名天佑,其人身长八尺,面黑短腮,两膀有千斤之力。善用一条丈八蛇矛。莫天佑正在书房与偏将谈论,忠山王失机,临陽关已失,少不得要来打红泥关。说犹未完,探子报进来了说:“将军,不好了!薛刚二十万大兵,立起忠孝王旗号,护国军师程咬金带了数十员战将,前来攻打红泥关了。”莫天佑听言,不觉骇然说:“离关多少路?”探子说:“前部先锋已到关前。”莫天佑吩咐大小三军,关上多加灰瓶炮火,强弓弩箭,如薛兵一到,速速来报本镇听令。再言先锋薛兴领了一万人马,候元帅到,听得放炮,薛兴远远相接,禀:“元帅,小将在此迎接。”元帅薛刚吩咐兵将攻关,说:“哪位兄弟去讨战?”闪过薛蚪上前,说道:“叔父,侄儿情愿前去攻关。”薛刚说:“侄儿须要小心。”接令来到关前。大叫:“快报与主将得知,今大兵到了,早早出关受死!”探子报进:“启上将军,薛将在外讨战。”莫天佑听了,吩咐备马抬槍,顶盔擐甲,上马提槍,来到关上,吩咐放炮开关。一声炮响,大开关门,放下吊桥,直奔上前,把槍一起,照薛蚪面上刺来。叫道:“反贼,看槍!”薛蚪叫声:“来得好!”把槍一架。莫天佑勉强战了七八合,招架不住,却待要走,被薛蚪一槍,正中前心,跌下马来。薛兴上前取了首级,令军士抢关。那边军士闭关,通城各官大小,都得报了。有偏正牙将,全身披甲上马提刀,杀将上来。薛兴、薛蚪二人,两下夹攻,好不厉害。这一场大战,连人带马,自相残踏者,不计其数。元帅令众将抢了关。咬金说:“果然贤侄孙骁勇,取了红泥关,薛家忠义,皇天佑之。”众皆欢悦。元帅清点钱粮,查盘府库,当夜设筵,与薛兴、薛蚪贺喜。养马三日,放炮起兵,兵进宁陽关,离城十里,传令前军速进,后军先行。放炮三声,扎下营寨,明日出兵。
再言镇守宁陽总兵,姓孙,名国桢。那一日升堂,有探子报进:“启爷:薛刚攻破临陽关、红泥关,大兵已到关外了。”孙国桢听得失了红泥关,吓得魂不附体:“本镇知道,再去打听。”一面差官报长安讨救兵,一面小心严巡,保守关头。再言此日薛元帅升帐,聚集众将两旁听令。薛兴父子披挂上马,启声:“叔父,侄儿愿去取关。”薛刚说:“侄儿,日前红泥关被你取了,其功不小,此关厉害,点别将去罢。”薛蚪说:“叔父,此关利害,待侄儿出马成功,取此一关,以立微功,乞元帅老爷下令。”咬金说:“那贤侄孙言之有理。少年英雄,但要小心。”薛蚪顶盔擐甲,佩剑挂鞭,持槍上马。同了薛兴,带上军士,冲出营门,来到关前,大叫一声:“守关军士,快报与孙国桢知道,今大唐元帅要灭你们这班奸党,红泥关已破,早早出关受死!”关上探子忙去报道:“关外薛刚人马已到关前讨战。”孙总兵听得大怒,说:“无名小将,也来讨战。”吩咐取盔甲过来,备马提刀,打扮结束停当,带过马骑上,提刀出府,来到关前。开关一声炮响,大开关门,放下吊桥,带领兵将冲出。薛蚪抬头一看,见来将生得恶相,头带铁盔,身披鱼鳞铁甲,面如蓝色,发似朱砂,一脸黄须,坐下一匹青鬃马,手挽大刀。喝声如霹雳,叫一声:“看刀!”望薛蚪顶上打将下来。薛蚪叫声:“来得好!”把槍往上一架,国桢叫声:“不好!”刀直往自己头上架转来了,一马冲锋过来,薛蚪把手中槍紧一紧,喝声:“去罢!”一槍当心刺进。不知孙国桢性命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 推荐作品:
- 子
- 十三经
- 尚书
- 仪礼
- 论语
- 孟子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新唐书
- 隋书
- 周书
- 南史
- 辽史
- 陈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杂史
- 贞观政要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蛮书
- 吴船录
- 史评
- 史通
- 儒家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国语
- 盐铁论
- 帝范
- 潜夫论
- 兵家
- 六韬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茶经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颜氏家训
- 论衡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西京杂记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儒林外史
- 太平广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老残游记
- 新齐谐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河东记
- 白牡丹
- 独异志
- 林公案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毛公案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知言
- 僧伽吒经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文始真经
- 诗文评
- 总集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