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刘裕世居丹徒县京口里,家贫,卖履为生,同里皆贱之,而裕意气自若。司徒王谧目为当代豪杰,修书荐于前将军刘牢之,任以参军之职。牢之子敬宣、甥何无忌一见倾心,与裕结为兄弟。北府豪俊刘毅、孟昶、高雅之、诸葛长民等,无不乐与裕游i时海盗孙恩作乱,朝廷大恐,命牢之进讨。刘裕为先锋,从骑皆死,裕独奋战数干人,得刘敬宣来援,始脱重围。于是连战皆捷。孙恩退入海岛,一年后,用卢循计,溯长江而进,直捣京师。刘牢之使刘裕白海盐入援,,裕兵不满干人,倍道兼行,至丹徒,裕身先士卒,众皆鼓勇而进,孙恩狼狈还船。裕又以火攻之,孙恩大败,远审入海,三吴乃宁。诏以裕为建武将军、下邳太守。
玉山杜时晋幼主安帝在位,琅琊王道子当国,群小用事,朝政颠倒。兖、青二州刺史王恭与荆州刺史殷仲堪兴兵向阚。牢之来谏,王恭不从,反坚邀其共事,牢之不得已许之。道子世子元显致书牢之,为陈祸福,密相要结,牢之心动,反讨王恭。王恭被执处斩,诏以牢之代其任,镇京口。桓元灭殴仲堪,据有荆襄,兵日强盛,元显乃命刘牢之为前锋以讨之。桓元反带兵东下,连败两路京兵。刘牢之怨元显不加礼,欲假桓元以除执政,复伺桓元之隙而取之,,故按兵不动。桓元卑礼厚币以结之,牢之遂许与和,退兵班渎。刘裕、何元忌切谏,不听桓元遂得入京师,斩元显等,大权一归于己。牢之退兵以来,威望顿减。刘裕见牢之大势已去,与何无忌不告而去牢之惶急,脊部曲北走,三军尽散,自缢而死,
桓元逼背帝逊位,自即帝位,建号大楚。三吴大饥,而不加恤,中外失望。刘裕乃在京口与何无忌、孟昶、刘毅、魏咏之、诸葛长民等一十七人聚义,推裕为盟主,斩桓修,定京口。 孟昶、刘道规亦在肯州斩桓宏,收众过江与裕军合一,裕率二州之众,共讨桓元,斩勇将吴甫之、皇甫敖,恒元挟帝浮江南走,百官迎裕入建康,推为大将军。裕乃躬行节俭,以身范物,百官皆肃然奉职。桓元逃至江陵,何无忌、刘毅、刘道轨三将来追,桓元又轻舸西走,,被益州刺史毛璩之侄毛佑之所杀。何无忌奉帝还建康,进封刘裕为豫章郡公,领扬州录尚书事。裕乃修好后秦,秦因割南乡十二郡归于晋,又北伐南燕,所至克捷,执燕王慕容超斩之。时卢循受朝命为番禺太守, 雯以徐道复为谋主,乘刘裕北伐未还,寇长沙、豫章等郡,何无忌战死,中外大震。刘裕乃班师入朝。刘毅欲立功以压裕望,决意伐循,因轻敌复大败。孟昶欲奉乘舆过江,裕以为一旦迁动,便自土崩瓦解,卒坚守之。卢循败,退兵寻阳。刘裕大治水军,,白海道袭番禺,遂平卢循。刘毅知物情已去,心常快快,反谋渐著。刘裕知变,遣王镇恶暗袭江陵,刘毅败,自缢死,诸葛长民颇怀异志,刘裕亦杀之。荆州刺史司马休之纵子犯法,以私废公,刘裕欲黜之,司马休之乃联结鲁宗之以拒朝廷,檀道济连克江陵、襄阳,休之、宗之并降于魏。秦主姚兴死,关中大乱,刘裕统兵伐秦,所向皆捷,秦主泓降,刘裕留次子义真镇守关中而身东还:因诸将不睦。长安复为夏人所袭。
刘裕乃废晋恭帝,即帝位,建号大宋,立义符为太子。未几,刘裕病殂,少帝即位。少帝狎匿左右,游戏无节,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等谋废少帝,并庐陵王杀之,奉宣都干义隆入承大统,是为文帝,文帝大权既握,杀徐羡之、傅亮、谢晦。彭城王义康势倾远近,而虑檀道济迂异,用刘湛计召其入朝而杀之。时魏方入寇,道济与三卜余战,所向皆捷。义康白坏长城,魏人闻之喜。文帝怒,黜义康而诛刘湛。孔熙先、范蔚宗欲弑文帝以立义康,败露,,赐义康死。太子劭急图登位,弑文帝。沈庆之辅武陵于骏兴兵讨之,斩劭,即皇帝位,是为孝武帝,在位八年,朝政日坏。崩,废帝即位,无道日甚,为主衣寿寂之所杀。湘东即位,是为明帝。其时普天同叛,人尽异心,萧道成受命讨平会稽孔觊,又得蔡兴宗、沈攸之各为用命,诸路乌合之众,即次殄灭。明帝又欲肄志淮北,致薛安都结连北魏,丧师失地、明帝以太子幼弱,故将本支骨肉屠灭殆尽,唯桂阳王休范以人才庸劣得全。明帝崩,幼主昱初立,,休范反于江州,萧道成部将张敬儿斩休范,遂平叛乱。幼主无恶不作,道成忧祸,哥书长子萧赜,令为之备。会内廷杨玉夫弑昱,萧道成乃立安成于为帝,卒代宋,是为齐高帝。节俭为心,奢侈悉汰,风俗一变。
及赜即位,是为武帝。武帝崩,遗诏西吕侯鸾奉太孙昭业駑位。昭业狂纵日甚,无复悛改,萧鸾弑之,立新安王昭文,旋又自登帝位,是为明帝。魏乘机南侵,并力攻义阳,齐将皆有畏志,独萧衍奋袂而进,义阳得全,以功除为雍州刺史。东昏侯宝卷即位,荒迷益甚,百姓困穷。萧衍知齐祚将亡,延揽豪杰,四方智勇之士相率来归。萧衍乃兴兵。东昏为人所弑,百官迎萧衍入城。鄱阳王宝寅见萧衍将篡齐,乃投北魏。萧衍即皇帝位,是为梁武帝。宝寅请兵伐梁,,魏主怜之,乃发六州人马分路入寇,攻拔义阳。梁将景宗、韦睿和衷协力,卒败魏军。
梁武帝好大喜功,听叛臣王足之言,谓筑淮堰可以制敌,大兴工役。昭明太子谏之不从。堰成复坏,十万余口,皆漂入海。武帝心甚戚戚,延名僧设无遮大会以救援之,一心佞佛,舍身同泰寺,群臣以钱一亿万奉赎,三请乃许。侯景叛归于梁,武帝贪其利,纳之,封景为河南王,卒致侯景之乱,攻破台城。武帝为景所制,忧愤成疾,再呼荷荷而殂。简文帝立,诰敕诏令,皆侯景代为之,帝拱默而已。其时京师虽破,外镇犹强,湘东王绎居荆州,兵力最强,,然绎疑忌宗室,每与诸王不睦,弟兄叔侄,互相残贼,以致一败涂地。
振远将军陈霸先在广州集义军讨侯景。侯景两寇江夏,为王僧辩所败,返京,遽害简文父子,立豫章王为帝,旋禅位于景,国号曰汉。陈霸先上表请湘东王早正大位,请兵克复京师。湘东王拜为荡寇大将军,与王僧辩合兵,进破石头城。侯景仓皇遁去,为人所杀,暴尸于市。湘东王即位于江陵,是为元帝,因建康凋残,不乐丞相宇文泰遗兵五万入寇,大败梁军。元帝命取国书十四万卷焚之街前,卒为魏兵所杀。王僧辩始与陈霸先议立晋安,慷慨仗义,,旋以贞阳侯渊明倚北齐之势归国,王僧辩改图纳之。陈霸先苦争数之,不听,因而杀之,奉晋安复帝位。旋代之,是为陈武帝。即位三年,四境相安。太子昌时羁关中,帝求归而周人不遣,帝崩,群臣奉临川王茜即位,是为文帝。太子昌复求周人,得南归,侯安都中道害之。
日益骄矜,文帝赐之死。文帝崩,废帝即位。文帝母弟安戍王废之,自立嘉雾兰姜最耋帝。是时齐政日坏,宣帝乃兴师伐齐,拔寿阳,复其故疆。宣帝崩,始兴王叔陵以锉药刀斫太子,被杀。太子创愈,即位,是为后主。后主不理囤政,惟以风流为事,纲纪败坏,上下解体。时隋已代周,隋文帝大举伐陈,城破,获后主与张、孔二妃于井,陈亡。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左传
- 礼记
- 仪礼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匡谬正俗
- 正史
- 汉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隋书
- 元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十七史百将传
- 英雄记
- 载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政书
- 读通鉴论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司马法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邓析子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灵城精义
- 艺术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杂家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公孙龙子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水浒传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孽海花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三刻拍案惊奇
- 南游记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小五义
- 幻中游
- 小八义
- 春秋配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伽吒经
- 老子
- 庄子
- 列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刘子
- 昭明文选
- 浮生六记
- 日知录
- 郁离子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