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鉴湖夜泛记
处士成令言,不求闻达,素爱会稽山水。天历间,卜居鉴湖之滨,诵“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之句,终日遨游不辍。常乘一叶小舟,不施篙橹,风帆浪揖,任其所之,或观鱼水涯,或盟鸥沙际,或蘋洲狎鷺,或柳岸闻鸳。沿湖三十里,飞者走者,浮者跃者,皆熟其状貌,与之相忘,自去自来,不复疑俱。而樵翁、耕叟、渔童、牧竖遇之,不问老幼,俱得其欢心焉。初秋之夕,泊舟千秋观下,金凤乍起,白露未零,星斗交辉,水天一色,时闻菱歌莲唱,应答于洲渚之间。令言卧舟中,仰视天汉,如白练万丈,横亘于南北,纤云扫迹,一尘不起。乃扣船舷,歌宋之问明河之篇,飘飘然有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之意。舟忽自动,其行甚速,风水俱駃,一瞬千里,若有物引之者。令言莫测。须臾,至—处,寒气袭入,清光夺目,如玉田湛湛,琪花瑶草生其中,如银海洋洋,异兽神鱼泳其内。乌鸦群鸣,白榆乱植。令言度非人间,披衣而起,见珠宫岌然,宫阙高耸。有一仙娥,自内而出,被冰绡之衣,曳霜纨之帔,戴翠凤步摇之冠,蹑琼纹九章之履。侍女二人,一执金柄障扇,一捧玉环如意,星眸月貌,光彩照人。至岸侧,谓令言曰:“处士来何迟?”令言拱而对曰:“仆晦迹江湖,忘形鱼鸟,素乏诚约,又昧平生,何以有来迟之问?”仙娥笑曰:“卿安得而识我乎?所以奉邀至此者,盖以卿夙负高义,久存硕德,将有诚悃,籍卿传之于世耳。”乃请令言登岸,邀之入门,行数十步,见一大殿,榜曰:天章之殿。殿后有一高阁,题曰:灵光之阁。内设云母屏,铺玉华箪,四面皆水晶帘,以珊瑚钩挂之,通明如白昼。梁间悬香球二枚,兰麝之气,芬芳触鼻。请令言对席坐而语之曰:“卿识此地乎?即人世所谓天河,妾乃织女之神也。此去尘间,已八万余里矣。”令言离席而言曰:“下界愚民,甘与草木同腐。今夕何幸,身游天府,足践仙宫,获福无量,受恩过望。然未知尊神欲托以何事,授以何言?愿得详闻,以释尘虑。”仙娥乃低首敛躬,端肃而致词曰:“妾乃天帝之孙,灵星之女,夙禀贞性,离群索居。岂意下土无知,愚民好诞,妄传秋夕之期,指作牵牛之配,致令清洁之操,受此污辱之名。开其源者,齐谐多诈之书;鼓其波者,楚俗不经之语;傅会其说而倡之者,柳宗元乞巧之文,铺账其事而和之者。张文潜七夕之咏。强词雄辩,无以自明;鄙语邪言,何所不至!往往形诸简牍,播于篇章,有曰:‘北斗佳人双泪流,眼穿肠断为牵牛。’又曰:‘莫言天上稀相见,犹胜人间去不回!’有曰:‘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玄弄金梭。’又曰:‘时人下用穿针待,没得心情送巧来。’似此者不一而足,亵侮神灵。罔知忌惮,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令言对曰:“鹊桥之会,牛渚之游,今听神言,审其妄矣。然如嫦娥月殿之奔,神女高唐之会,后土灵佑之事,湘灵冥会之诗,果有之乎,抑未然乎?”仙娥怃然曰:“嫦娥者,月宫仙女;后土者,地祗贵神;大禹开峡之功。巫神实佐之;而湘灵者,尧女舜妃。是皆圣贤之裔,贞烈之伦,乌有如世俗所谓哉!非若上元之降封陟,云英之遇裴航,兰香之嫁张硕,彩鸾之配文箫,情欲易生,事迹难掩者也。世人咏月之诗曰:‘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题峡之句曰:‘一自高唐赋成后,楚他天云雨尽堪疑。’夫日月两曜。混沦之际,开辟之初,既已具矣,岂有羿妻之说,窃药之事,而妄以孤眠霜宿侮之乎?云者,山川灵气,雨者,天地沛泽,奈何因宋玉之谬,辄指为房帷之乐,譬之衽席之欢?慢伸渎天,莫此为甚!湘君夫人,帝舜之配,陟方之日,盖已老矣。李群玉者,果何人欤?敢以淫邪之词,溷于黄陵之庙曰:‘不知精爽落何处,疑是行云秋色中。’自述奇遇。引归其身,诞妄矫诬,名检扫地!后土之传,唐人不敢明斥则天之恶,故假此以讽之耳。世俗不识,便谓诚然,至有‘韦郎年少眈闲事,案上休看《太白经》’之句。夫欲界诸天,皆有配耦,其无耦者,则无欲者也。士君子于名教中自有乐地,何至造述鄙猥,诬谤高明,既以欺其心,又以惑于世,而自处于有过之域哉!幸卿至世,悉为白之,毋令云霄之上,星汉之间,久受黄口之谗,青蝇之玷也。”令言又问曰:“世俗之多诳,仙真之被诬,今听神言,知其伪矣。然如张骞之乘槎,君平之辨石,将信然欤?抑妄谈欤?”仙娥曰:“此事则诚然矣!夫博望侯乃金门宜吏,严先生乃玉府仙曹,暂谪人间,灵性具在,故能周游八极,辨识异物。岂常人之可比乎?卿非三生有缘,今夕亦乌得至此!”遂出瑞锦二端以赠之,曰:“卿可归矣,所托之事,幸勿相忘。”令盲拜辞登舟,但觉风露高寒,涛澜汹涌,一饭之顷,却回旧所,则淡雾初生,大星渐落,鸡三鸣而更五点矣。取锦视之,与世间所织不甚相异,藏之篋笥,以待博物者辨之。后遇西域贾胡,试出示焉,抚玩移时,改容言曰:“此天上至宝,非人间物也。”令言问:“何以知之?”曰:“吾见其文顺而不乱,色纯而不杂。以日映之,瑞气葱葱而起,以尘掩之,自然飞扬而去。以为幄帐,蚊蚋不敢入,以为衣帔,雨雪不能濡。隆冬御之,不必挟纩而燠;盛夏张之,不必乘风而凉。其蚕盖扶桑之叶所饲,其丝则天河之水所濯,岂非织女机中之物乎?君何从得此?”令言秘之,不肯述其故。遂轻舟短棹,长游不返。后二十年,有遇之于玉笥峰者,颜貌红泽,双瞳湛然,黄冠布裘,不巾不带。揖而问之,则御凤而去,其疾如飞,追之不能及矣。
- 推荐作品:
- 子
- 十三经
- 左传
- 周礼
- 孝经
- 孟子
- 公羊传
- 易经
- 笠翁对韵
- 易传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元史
- 周书
- 金史
- 辽史
- 陈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越绝书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蛮书
- 吴船录
- 史评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三字经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素书
- 六韬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吴子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法家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农家
- 齐民要术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茶经
- 杂家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颜氏家训
- 名贤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风俗演义
- 类书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隋唐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穆天子传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夷坚志
- 杨家将
- 女仙外史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刘公案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薛仁贵征东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心经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宝传
- 老子
- 庄子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太玄经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刘子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曲
- 牡丹亭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