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四 纰漏
王敦初尚主,如厕,见漆箱盛乾枣,本以塞鼻,王谓厕上亦下果,食遂至尽。既还,婢擎金澡盘盛水,琉璃碗盛澡豆,因倒箸水中而饮之,谓是乾饭。群婢莫不掩口而笑之。
王敦刚和公主结婚时,有一次上厕所,看见漆箱里装着干枣,这本来是用来堵鼻子的,王敦以为厕所里也摆设果品,便吃起来,竟然吃光了。出来时,侍女端着装水的金澡盘和装澡豆的琉璃碗,王敦便把澡豆倒入水里喝了,以为是干粮。侍女们都捂着嘴笑话他。
元皇初见贺司空,言及吴时事,问:“孙皓烧锯截一贺头,是谁?”司空未得言,元皇自忆曰:“是贺劭。”司空流涕曰:“臣父遭遇无道,创巨痛深,无以仰答明诏。”元皇愧惭,三日不出。
晋元帝第一次召见司空贺循,谈到吴国的事情,问道:“孙皓用烧烫的锯子截断一个姓贺的头颅,这个人是谁?”贺循没能回答,元帝自己想起来,说:“是贺劭。”贺循流着泪说:“臣的父亲碰上无道昏君,内心创痛深重,无法回答陛下英明的问话。”元帝听了很羞愧,三天都不好意思上朝。
蔡司徒渡江,见彭蜞,大喜曰:“蟹有八足,加以二螯。”令烹之。既食,吐下委顿,方知非蟹。后向谢仁祖说此事,谢曰:“卿读尔雅不熟,几为劝学死。”
司徒蔡谟避乱渡江后见到蟛蜞,非常高兴地说:“螃蟹有八只脚,再加两只大钳子。”命人煮来吃。吃完以后,上吐下泻,精神疲困,才知道这东西压根不是螃蟹。后来他向谢仁祖说起这件事,谢仁祖说:“你读《尔雅》读得不熟,差点被《劝学)害死。”
任育长年少时,甚有令名。武帝崩,选百二十挽郎,一时之秀彦,育长亦在其中。王安丰选女婿,从挽郎搜其胜者,且择取四人,任犹在其中。童少时神明可爱,时人谓育长影亦好。自过江,便失志。王丞相请先度时贤共至石头迎之,犹作畴日相待,一见便觉有异。坐席竟,下饮,便问人云:“此为茶?为茗?”觉有异色,乃自申明云:“向问饮为热,为冷耳。”尝行从棺邸下度,流涕悲哀。王丞相闻之曰:“此是有情痴。”
任育长年轻时,名声很好。晋武帝驾崩的时候,要挑选一百二十人做挽郎,这些都是当时才德出众的青年,任育长也在其中。安丰侯王戎要挑选女婿,从挽郎里面寻找超群的人,暂且挑出四个人,任育长仍然在其中。少年时代,他聪明可爱,当时的人认为他相貌也好。可自从过江以后,就头脑糊涂了。丞相王导请先过江的名士一起到石头城迎接他,仍像原来那样对待他,但一见面就发觉与过去大不相同。入座后设茶,任瞻问别人:“这是茶,还是茗?”发觉众人神色不对,就又申明说:“我刚才是问这喝的是冷的还是热的。”任瞻曾经从棺材店经过,悲哀地哭了。丞相王导听说后,说:“这真是一个有情的痴人。”
谢虎子尝上屋熏鼠。胡儿既无由知父为此事,闻人道“痴人有作此者”。戏笑之。时道此非复一过。太傅既了己之不知,因其言次,语胡儿曰:“世人以此谤中郎,亦言我共作此。”胡儿懊热,一月日闭斋不出。太傅虚托引己之过,以相开悟,可谓德教。
谢虎子曾经上房顶熏老鼠。他的儿子谢胡儿既无从知道父亲做过这件事,又听人说傻子会这样做,就嘲笑这种人,时常说起这种事,不只说过一遍。谢安明白谢朗并不知情,于是趁他言谈间再提起这件事的时候,就对他说:“社会上有些人拿这件事来诽谤中郎,也说我一道这样做。”谢朗听后懊恼惭愧,把自己关在屋里一个月不出来。谢安假托援引自己的过错来引导谢朗,使他醒悟,这称得上是“德教”。
殷仲堪父病虚悸,闻床下蚁动,谓是牛斗。孝武不知是殷公,问仲堪“有一殷,病如此不?”仲堪流涕而起曰:“臣进退唯谷。”
殷仲堪的父亲有病,身体虚弱,心跳,听到床下蚂蚁活动,认为是牛在斗架。晋孝武帝不知道是殷仲堪的父亲,“便问殷仲堪:有一位姓殷的,病情这样这样,是吗?殷仲堪流着泪站起来回答说:“臣不知说什么好。”
虞啸父为孝武侍中,帝从容问曰:“卿在门下,初不闻有所献替。”虞家富春,近海,谓帝望其意气,对曰:“天时尚暖,(上制下鱼)鱼虾(鱼羌)未可致,寻当有所上献。”帝抚掌大笑。
虞啸父任晋孝武帝侍中时,孝武帝很和缓地问他:“你在门下省,怎么从来也没有听到献替过什么。”虞家富有,靠近海边,虞啸父误认为这是孝武帝希望他进贡,就回答说:“现在,节气还暖和,鱼类制品还得不到,不久将会有所奉献。”拳武帝听了拍手大笑。
王大丧后,朝论或云“国宝应作荆州”。国宝主簿夜函白事,云:“荆州事已行。”国宝大喜,而夜开合,唤纲纪话势,虽不及作荆州,而意色甚恬。晓遣参问,都无此事。即唤主簿数之曰:“卿何以误人事邪?”
王大死后,朝廷议论有说王国宝应该出任荆州刺史。国宝的主簿有一天夜里封好一份报告送上来,说:“荆州的事已经实现了。”王国宝非常高兴,当夜打开侧门叫主簿进来谈论情势问题,虽然没有说到出任荆州刺史的事,可是神情态度很安适。到天亮,派人去验证打探,完全没有这回事。王国宝立即叫主簿来并数落他,说:“你怎么耽误人家的事情呢!”
- 推荐作品:
- 经
- 集
- 诗经
- 尚书
- 礼记
- 仪礼
- 论语
- 尔雅
- 其他经学
- 大学
- 易传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明史
- 宋史
- 旧唐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周书
- 南史
- 北齐书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汉官六种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十六国春秋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史评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幼学琼林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将苑
- 司马法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法家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邓析子
- 医家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四圣心源
- 饮膳正要
- 温病条辨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西游记
- 红楼梦
- 搜神记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博物志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海上花列传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白牡丹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声律启蒙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知言
- 僧伽吒经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悟真篇
- 诗文评
- 总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训蒙骈句
- 词源
- 闲情偶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