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部·卷七
○楠
《寻阳记》曰:黄金山有楠树,一年东边荣,西边枯;后年西边荣,东边枯。年年如此。张华云:"交让树者,此是也。"
○桧
《尔雅》曰:桧,柏叶松身。
《尚书·禹贡》曰:杶、榦、栝、柏。(柏叶松身曰栝。)
《毛诗·竹竿》曰:桧楫松舟。(桧,柏叶松身。楫,所以棹舟也。)
○柞
《尔雅》曰:栩,杼。(柞树也。)
《毛诗·车辖》曰:陟彼高岗,析其柞薪。析其柞薪,其叶湑兮。
又曰:卧蒗掷軎,其叶蓬蓬。
《疏》曰:栩,今柞。壳为斗,可以染皂。今俗及河内云杼斗,或云豫斗。
陆机《毛诗疏义》曰:"芃芃棫朴",《尔雅》曰:"棫,白桵。"《三仓说》"棫即柞也。其木理纯白,无赤心,为白桵。直理易破,故可为犊车轴。又可为矛戟铩。"
《西京杂记》曰:五柞宫有五柞树,皆连抱。五株树枝,复荫数十亩。
崔豹《古今注》曰:凿木出交州林邑国也,色黑而有文,亦谓之文木。
周处《风土记》曰:旧说舜葬上虞。又《记》云:耕於历山。而始宁、剡二县界上,舜所耕田,在於山下,山多柞树。灵越之间名柞为枥,故曰历山。
○檀
《毛诗·将仲子》曰: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檀,坚强之木。)
又曰:《伐檀》,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君子不得进仕尔。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圣贤冢墓记》曰:孔子墓有檀树。
○柘
《礼记·月令》曰:季春无伐桑、柘。
又《投壶》曰:矢以柘若棘,无去其皮。
《周礼·冬官》曰:弓人辨六材,一曰柘。
《古史考》曰:乌号弓,以柘枝为也。
《谯周》曰:野柘枝劲。乌集之,飞起,直辕之,乌乃惊号。伐取为弓,故称乌号弓。
《周书》曰:季夏取桑、柘之火。
《风俗通》曰:柘材为弓,弹而放快。
崔实《四民月令》曰:柘,染色黄赤,人君所服。(黄者中尊;赤者南方,人君之所向也。)
《云南记》曰:会川室屋相次,皆是板及茅舍。满川坡尽是花木,亦有赤柘。
○杞
《尔雅》曰:杞,枸檵。(音计。今枸杞也。)
《毛诗·将仲子》曰:将仲子兮,无伐我树杞!(杞,木名。《疏》曰:狗脊也。)
又《湛露》曰:湛湛露斯,在彼杞棘。
《左传·昭公》曰:声子聘於晋,还,令尹子木与之语,问晋召可,且曰:"晋大夫与楚孰贤?"对曰:"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周书》曰:太姒梦梓化为杞。
○梓
《尔雅》曰:楰,(音俞。)鼠梓。(楸属也。匠箔东有虎梓。)
《毛诗·小弁》曰:惟桑与梓,必恭敬止。
又《定之方中》曰:树之榛栗,椅桐梓漆。
陆机《毛诗疏义》曰:北山有楰,《尔雅》曰:"楰,鼠梓。"其树叶木理如楸,山楸之异也,今人谓之昔楸。湿时脆,燥时坚。今永昌人谓鼠梓,汉人谓之楰。
《礼斗威仪》曰:君乘祸狞蘘王,其政和平,楸梓为常生。
《周书》曰:太姒梦太子发取周庭之梓树,於商阙间化为松、杞。
《史记》曰:子胥将死,告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梓可为器;而抉吾眼,於吴之东门上,以观越兵入吴也!"
《汉书》曰:玄帝初玄四年,皇后曾祖父济南平陵王伯墓门梓桂卒生枝叶,上出,刘向以为王氏代汉之像。
《后汉书》曰:应顺为冀州刺史,晾瓯无私。迁东平相,赏罚必信,吏不敢犯。有梓树生於听事室上。事后母至孝,众以为孝感之应。
《说苑》曰:伯禽与康叔封朝於成王,见周公,三见而三笞。康叔有骇色,谓伯禽曰:"有商子者,贤人也,与子见之。"康叔封与伯禽见商子。曰:"吾二子者,朝乎成王,见周公,三见而三笞,其说何也?"商子曰:"二子盍相与观乎?南山之阴,有木焉,名曰桥。"二子者往观乎南山之阳,见桥竦焉,实而仰。反以告乎商子,商子曰:"桥者,父道也。"商子曰:"二子盍相与观乎南山之阴?有木焉,名曰梓。"二子者往观乎南山之阴?见梓偻焉,实而俯。反以告商子,商子曰:"梓者,子道也。"二子者明日见乎周公,入门而趋,登堂而跪。周公拂其首,劳而食之,曰:"安见君子?"二子对曰:"见商子。"周公曰:"君子哉,商子也!"
乐资《春秋后传》曰:昔者郑客入函谷,至平舒,见素车白马,曰:"吾华山君,愿以一牍致滈池君。子之咸阳,过滈池,见一大梓树,有文石,取以扣树,当有应者。"以书与之,郑客如其言,见宫阙如王者居。谒者出,受书,入有顷,云:"今年祖龙死。"
《山海经》曰:玉山、碧山多梓木。鸡山美梓。
《孟子》曰:拱把之桐、梓,人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至於身,不知所以养之者。岂爱身不若桐梓哉?
《汉武故事》曰:卫子夫入宫,上曰:"吾昨夜梦子夫庭中生梓树数株,岂非天乎?"是日幸之,有娠。
郭氏《玄中记》曰:秦文公造长安宫,面四百里,南至终南山。山有梓树,大数百围,荫宫中。公恶而伐之,连日不克,辄大风雨。夜有鬼,问梓树,树曰:"岂奈吾何!"鬼曰:"若使三百人被头,以丝绕树,岂不败汝?"树默然不应。明日,人上言秦王,依此言伐之,中有青牛,逐之入澧水。
《豫章记》曰:松阳门内有大梓树,大四十五围。树先枯,永嘉中一日忽更荣华。太兴中,玄帝果继大业。
○楸
《尔雅》曰:槄,(音滔。)山榎。(今之山楸。)楸小子叶曰榎。(音贾。)大而皵,(音鹊)楸。(老乃皮粗皵者为楸也。)小而皵,榎。(小而皮皵者为榎。)
《汉书》曰:淮北荥南河济之间,千树楸与千户侯等。
任昉《述异记》曰:吴中有陆家白莲种,顾家班竹,赵有韩氏酸枣,中山有楸户。
○枞(七容反)
《尔雅》曰:枞,松叶柏身。(郭璞症曰:今太庙梁用此木,《试萦》所谓松柏之鼠,不知堂室之有美枞。)
《鲁猎萦》曰:松枞高千伥狞蘘无枝,非忧王室无柱。
○椒
《春秋运斗枢》曰:玉衡星散为椒。
《援神契》曰:椒、姜御温,菖蒲益聪。
《尔雅》曰:檓,(音毁。)大椒也。(匠卜树丛生实大者名为檓也。)椒、榝丑、莍(莍萸子聚生成房貌。匠箔东亦呼莍椒,似茱萸而小,赤色。莍萸,音求搜。)
《山海经》曰:琴鼓之山,其木多椒。景山多秦椒。
《毛诗·椒聊》曰:《椒聊》,刺晋昭公也。君子见沃之盛强,能修其政,知其蕃衍盛大,子孙将有晋国焉。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已之子,硕大无朋。(椒聊,椒也。)
陆机《毛诗疏义》曰:"椒聊",聊,语助也。椒树似茱萸,有针刺,叶坚而滑泽。蜀人作茶,吴人作茗,皆煮其叶,以为香。今成皋诸近山间,谓竹叶椒树,亦如食卜,小毒热。不中合药也。可着饮食中。用蒸鸡豚,佳香。东海诸岛上,椒树枝叶皆相似,子长而不圆,甚香,其味似橘皮。岛上獐鹿食此椒叶,其肉自然作橘香也。
又《东门之枌》曰:胼我握椒。(椒,芬香也。)
《续汉书》曰:天竺国出石蜜、胡椒、黑盐。
《孙卿子》曰:民之亲我,欢若父母;其好我,芬若椒兰。
应劭《汉官仪》曰:皇后称椒房,取其实,蔓延盈升,以椒途屋,亦取其温暖。
张璠《汉记》曰:桓帝窦皇后崩,中常侍曹节、王甫欲以贵人礼葬。太尉李固自扶病起,捣椒自随,谓妻子曰:"若太后不得配桓帝,吾不生还矣!"
《魏氏春秋同异》曰:锺繇嬖庶子会之母,黜嫡夫人。文帝命复焉,繇恚忿,餐椒致噤,帝乃止。
《齐书》曰:建武中,王敬则於会稽反,奉子恪为名。而子恪奔走,未知所在。始,安王遥光劝上并诛高武诸子孙,於是并敕竟陵王昭、胄等六十馀人,入永福省,令太医煮椒二斛,并命办数十具棺材,谓舍人沉徽孚曰:"椒熟,则一时赐死,期三更当杀之!"会上暂卧,主书单携启依旨毙之,徽孚坚执曰:"事须更审!"尔夕三更,子恪徒跣奔至建阳门,上闻,惊觉曰:"故当未赐诸侯命耶?"徽孚以答,上付莶曰:"遥光几误人事!"及见子恪,顾问流涕,诸侯悉赐供馔。
《世说》曰:石崇以椒为泥泥屋,王君夫以赤石脂泥壁。
崔实《四民月令》曰:正月之旦,进酒降神,毕室家无大小次坐先祖之前,子孙各上椒酒於家长,称踱晻白。
《范子计然》曰:食卜出武都,赤色者善。秦椒出陇西天水,细者善。
《风土记》曰:三香:椒、欓、姜。
《离骚》曰:杂申椒与菌桂,播椒居兮成堂。(布椒于堂上。)
晋成公绥《椒花铭》曰:嘉哉芳椒,载繁其实,厥味惟珍,蠲除百疾。肇惟岁首,月正玄日,以介眉寿,祈以初吉。
晋刘臻妻陈氏正旦献《椒花颂》曰:璇穹周回,三朝肇建。美哉灵葩,爰彩爰献。圣容服之,永寿於万!
○木兰
《汉书》曰:孝桓帝玄嘉玄年,芝生后庭木兰之上。
《神仙传》曰:北海于君病癞,见市卖药公,往自问之,公曰:"明日木兰树下当见卿。"明日往,授素书二卷,以消灾救病,无不愈者。
郭子横《洞冥记》曰:玄封三年,大秦国献花蹄牛,饴以木兰之叶。使方国贡此叶。此牛不甚食,食一叶,则累月不饥。
任昉《述异记》曰:木兰州在寻阳江中,多木兰树。昔吴王阖闾植木兰於此,用构宫殿。
又曰:七里洲中,有鲁班刻木兰为舟,至今在洲中。诗家所云木兰舟,出於此。
《离骚》曰:鸱鸮集於木兰兮。
又曰: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
○夜合
《风土记》曰:夜合,叶晨舒而暮合。一名合昏。
○甘棠
《尔雅》曰:杜,甘棠。(今之杜黎。)杜,赤棠;白者,棠。(棠,色赤、白,各异其名。)
《毛诗》曰:《甘棠》,美召伯也。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思其人,爱其树。)
又《杕杜》曰:有杕之杜,生于道周。(杜亦棠也。)
○欓
《宋春秋》曰:义熙八年,太侗箕党树生於坛侧。欓尚黑也,宋水德,忽生此一树。
○栎
《尔雅》曰:栎,其实梂。(有梂汇自裹。)
《毛诗·晨风》曰:山有苞栎。(栎,木也。)
《庄子》曰:匠石之齐,至曲园,见栎杜树,曰:"是不材木,故若是之寿。"
《淮南子》曰:十二月,官狱其树栎。
《水经》曰:若耶溪孤潭上有一栎树,谢灵运与从弟惠连常游之,作连句题刻树侧。
○橡
《后汉书》曰:李恂诣洛阳时,岁荒,司空张敏、司徒鲁恭等各遣子馈粮,悉无所受。徙居新关下,拾橡实以自资。(橡,栎实也。)
《晋书》曰:挚虞从惠帝幸长安,及东军来迎,百官奔散,遂流离鄠杜之间。转入南山中,粮绝饥甚,拾橡实而食之。
又曰:司马玄显之讨桓玄,于时杨土饥虚,运漕不继。玄断江路,商旅遂绝。於是公私匮乏,士卒惟给桴橡。
《说苑》曰:莒穆公有臣朱厉附,事穆公,不见识焉。冬处於山林,食橡栗;夏处於洲泽,食菱藕。穆公以难死,朱厉附将往死之,其友曰:"子事君而不见识焉,今君难,吾子死之,意者其不可乎?"朱厉附曰:"始我以为君不吾知也,今君死而我不世,是果不知我也。吾将死之,以激天下不知其臣者!"遂往死。
《淮南子》曰:高台增榭,接屋连桅,非不丽也,然而民无窟室狭庐所托於身者,则明主不乐也。肥脓甘脆,非不香美也,然而民有糟糠橡栗不接於口者,则明主不甘也。
《抱朴子》曰:假穀於夷齐之门,告寒於黔娄之家,所得者不过橡栗缊褐,必无趟阄之膳、狐裘之衣矣。
- 推荐作品:
- 经
- 十三经
- 诗经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明史
- 宋书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地理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读通鉴论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北山酒经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园冶
- 茶经
- 鬼谷子
- 千字文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避暑录话
- 类书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博物志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杨家将
- 南北史演义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悟真篇
- 老子想尔注
- 刘子
- 诗文评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曲
- 牡丹亭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