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部·卷四
○艇
《释名》曰:二百斛以下曰艇,其形挺,一人二人所乘行者也。
《广雅》曰:舼(音邛。)艇,舟也。
《淮南子》曰:越舼蜀艇,不能无水而行。
陆机《思归赋》曰:棹河渊之轻艇。
○舴艋(上知格切,下音猛)
《广雅》曰:舴艋,舟也。
《临海记》曰:西北有白鹄山,高三百丈。上有一舟,名舴艋。前头有石鼓、石艇。世云:石鼓鸣,则土地寇乱。隆安初,此鼓屡鸣,果有孙恩贼。此处多山精水祟,不可轻陟。山下平地,便望见舴艋。民王志祭山神,求到鼓所,遂得至。捉搥打鼓,闾里咸闻,如金玉之响,下山便病死。盖登山召祸,击鼓自杀也。
《异苑》曰:檀道济,元嘉中镇寻阳,入朝伏诛。济未下时,有人施罟於柴桑江,收得大船,孔凿若新。使匠作舴艋,云:"勿斫!"工人误截两头,檀以为不祥,杀三巧手,欲以塞愆。匠违约,加斫,凶兆先遘矣。
《宋元嘉起居注》曰:有司奏云:"扬州刺史王弘上会稽从事韦诣解列先风,闻馀姚令何玢之造作平床一乘、舴艋一艘,精丽过常,用功兼倍,请免玢今官。"诏可其奏。
○筏
《论语》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东观汉记》曰:吴汉教乘筏从江下巴郡,盗贼解散。张堪为陪义长,公孙述遣击之。有同心士三千人,相谓曰:"张君养我曹,为今日也!"乃选习水三百人,斩竹为排渡水。
《英雄记》曰:曹操进军至江上,欲从赤璧渡江。无船,作竹排,使部曲乘之。从汉水来下,出大江,注浦口,未即渡。周瑜又夜密使轻船走舸百艘烧排,操乃夜走。
《吴录》曰:孙策欲渡江,船少,欲往便求策姑王氏,分命伐芦为樑,以佐船渡人。
《吴录·地理志》曰:苍梧高要县,郡下人避瘴气,乘筏来停此。六月来,十月去,岁岁如此。
雷次宗《豫章记》曰:望蔡县有一石室。入室十馀里,得水,广数十步,清深不测。边有筏竹。游者伐竹为筏过水。莫能究其源。出好锺乳。
《淮南子》曰:方车蹠越,乘桴入朝,欲无宠不可得也。(许慎曰:桴,木筏。)
《越绝书》曰:木客大冢者,勾践之兄弟冢也。初,徙之琅邪,使楼船卒二千八百人伐松柏以为桴,故曰木客也。
○楫
《说文》曰:楫,舟棹也。
《书》曰: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
《诗》曰:桧楫松舟。
《方言》曰:楫,或谓之桡,或谓之棹。
《吴越春秋》曰:子胥伐楚,因引军袭郑。治渔者之子在郑,乃还。
《列女传》曰:赵简子南击荆,至河津,津吏醉卧,不能渡。简子怒,将杀之。津吏之女娟乃持楫而前走,曰:"妾父闻主君将渡,恐风波之起,水神动骇,故祷祝九江三淮之神,不胜杯杓馀沥,醉於此。君命之诛,愿以微躯易父之死。"简子将渡,用楫少一人。娟曰:"妾居河济之间,重乎世习舟楫之事,愿备员持楫。"简子遂与渡。中流,吟《河激》之歌。简子乃聘以为夫人。(其母遽曰:河水激扬,济之不易。)
《淮南子》曰:七尺之楫动大船者,因水为资也;人君发一言之号而令行於民者,众为资也。
《说苑》曰:襄城君始封之日,衣翠衣,带玉钩,履缟舄,立乎流水之上。大夫庄辛过而说之,曰:"愿把君之手,其可乎?"襄城君作色不言。庄辛迁延,称曰:"君独不闻鄂君乘青翰之舟,张翠盖,会锺鼓之音,越人拥楫而歌,曰:'今夕何夕兮?搴州水流。今日何日兮?得与子同舟。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於是鄂君揄袂而拥之,举绣被而覆之。"襄城君乃奉手进之。
杨子《法言》曰:灏灏(音浩。)于海济,楼船之力也。航人无楫,如航何?(李〈车丸〉法曰:喻有民无礼乐治也。)
《抱朴子》曰:琼艘瑶楫,无涉川之用;金弧玉弦,无激矢之能。是以清洁而无政事者,非拨乱之器;儒雅而乏治略者,非翼亮之才。
左思《吴都赋》曰:篙工楫师,选自闽隅,翼御长风,狎玩灵胥。
○篙
《方言》曰:所以刺船谓之篙。
盛弘之《荆州记》曰:鱼复县瞿唐滩上,有神庙,先极灵验。刺史二千石经过,皆不鸣鼓角,篙旅恐触石有声,乃以布裹篙头。
王韶之《始兴记》曰:含进公口下流有枯木,曰圣鼓。上下人以篙犯之者,皆虐。
喻益期《与韩豫章笺》曰:马伏波昔开道,篙迹凿石犹存。
○桨
《方言》曰:所以隐棹谓之桨。(郭璞注曰:摇橹小橛也。江东人又呼胡人也。)
杨泉《五湖》曰:赤桧升棹,檀桨细坚。
○橹
《释名》曰:在旁曰橹。橹,旅也,用旅力然后舟行也。
《吴志》曰:吕蒙袭关羽,至寻阳,尽伏精兵於舰〈舟鹿〉中,役白衣摇橹,作商贾服,昼夜兼行。至羽所,置屯候,尽收缚之。是故明不闻知,遂到南郡。
○舵
《释名》曰:船尾曰舵,舵,拖也,在后见拖曳,且弼正船不使他戾也。
《方言》曰:船后曰舳,好舳制水也。(今江东呼为轴也。)
《孙放别传》曰:庾公建学校,孙君年最幼,入为学生,班在诸生之后。公问:"君何独居后?"答曰:"不见船舵耶?在后,所以正船。"
《寻阳记》曰:庐山西岭有甘泉,曾见一舵从山岭流下。此溪中人号为舵下溪。宣穆所遣人,见山湖中有败,而后舵流下,信其不妄。
《孙绰子》曰:动而不乘不理,若泛舟而无舵。
赵壹《嫉邪赋》曰:奚异涉海之失舵,坐积薪而待燃?
张华《游仙诗》曰:游仙迫西极,弱水隔流沙。云榜鼓雾舵,飘忽陵飞波。
○缆
《尔雅》曰:"泛泛杨舟,绋缡维之。"绋,〈索率〉也。缡,緌也。(郭璞曰:索率,索也;緌,系。)
《吴书》曰:甘宁住止,常以缯锦缆舟。去辄割弃以示奢。
○笮(音凿)
《纂文》曰:竹索谓之笮,茅索谓之索。
《释名》引舟者曰笮。笮,作也,起舟使动作也。
《汉鼓吹曲》曰:桂树为君船,青丝为君笮,木兰为君棹,黄金错其间。
○帆
《释名》曰:随风张幔曰帆。帆,泛也,舟疾泛泛然也。
《韵集》曰:颿,船张也。(颿,音凡,马疾步也。义亦与帆同。)
《长沙耆旧传》曰:夏隆仕郡时,潘濬为南征太守。遣隆修书致礼,濬飞帆中游,力所不及。隆乃於岸边拔刀大呼,指濬为贼,因此被收。濬奇其以权变自通,解缚,赐以酒食。
《吴时外国传》曰:从加那调州乘大伯舶,张七帆,时风一月馀日,乃入秦,大秦国也。
《南州异物志》曰:外徼人随舟大小,或作四帆,前后沓载之。有卢头木叶,如牖形,长丈馀,织以为帆。其四帆不正,前向皆使邪移相聚,以取风吹。风后者激而相射,亦并得风力,若急则随宜增减之。邪张相取风气,而无高危之虑,故行不避迅风激波,所以能疾。
《永嘉记》云:郡有石帆,又有破石。传云古有神人,以破石半为帆,故名石帆。
《吴郡录·海记》曰:海虞县有穿山,下有洞穴,高十丈,广十馀丈。山昔在海中,行侣举帆从穴中过。
陆景《典语》曰:孤特与水军一万,从风举帆,朝发海岛,暮至杏渚。
《世说》曰:顾长康作殷荆州佐,请假还东。尔时例不给布帆,顾苦求之,然乃发。至破冢,便遭风,大败。作笺与殷云:"地名破冢而出,行人安稳,布帆无恙。"
马融《广成颂》曰:然后方艅艎,连舼舟,张云帆,施蜺帱,靡飕风,陵迅流,发棹歌,从水讴。
郭璞《江赋》曰:鼓帆迅越,超张绝迥。倏忽数百,千里俄顷,飞廉无以希其踪,渠黄不能及其景。
孙绰《望海赋》曰:若乃惟馨陈祈,祝不愧言。或适於东,或归於西。商客齐畅,潮流往还。各资顺势,双帆同悬。倏如绣骅背驰,拏(奴加切。)如交集绖轩。
○帆樯
《吴书》曰:孙和被黜之长沙,过芜湖,有鹊衔薪巢帆樯。帆樯,官僚以为樯末倾危,非久安之像,遂以忧终。
郭璞《江赋》曰:舳舻相接,万里连樯,泝洄沿流,或渔或商也。
○五两
《淮南子》曰:若綄(胡管切。)之候风也。(许慎曰:綄,候风扇也,楚人谓之五两。)
《兵书》曰:凡候风法,以鸡羽重八两,建五重旗,取羽系其巅,立军营中。
郭璞《江赋》曰:气氛祲於清旭,觇五两之动静。
○榜(补孟切)
《明堂月令》曰:榜,舫人,习水者也。
司马相如《上林赋》曰:榜人歌声流喝。(乌迈切。)
《释名》曰:船筌{虑}。
○桅
《释名》曰:船前立柱曰桅。桅,巍也,巍巍高貌也。
○筌{虑}
《释名》曰:舟中床以荐物者曰筌,言但有箦,如筌床也。其上板曰{虑},言所覆众虑也。
○牂柯
《魏略》曰:沐并,字德信,少有志气。吴将朱然围樊城,遣兵於砚山,斫牂柯材。兵作食,先熟者呼共食,后熟者曰:"不也。"呼者曰:"汝欲作沐德信耶?"其名乃播异域,虽华夏,不知者以为前世人也。
《华阳国志》曰:楚顷襄王遣将军庄蹻,泝沅水,出且(千余切。)兰,以伐夜郎。王椓牂柯,系船於且兰。既克夜郎,而秦夺楚黔中地,无路得归。遂留王之,号为庄王。以且兰有椓船牂柯处,因改其名为牂柯。
《异物志》曰:牂柯者,系船筏也。其山在海中,小而高,以系船筏也,俗人谓之越王牂柯。远望甚小而高,不似山,望之以为一株树在水中也。
《寻阳记》曰:郡西北有一松杨树,枝条繁茂,垂阴数亩。传云陶桓公牂柯成此树。
《豫章记》曰:新淦县北二十五里曰封溪,今有聂友所伐梓系着牂柯处。昔聂友於此左右,夜照射,遇一白鹿,友遂射之。鹿带箭走,友即蹑迹追寻不得见,向箭着一梓树,友即伐树。数斧,便有血出而落之梯,随复故创,不可得断。友更多将手力复伐之,辇其梯而焚之,树遂断。斫以二板以还,系着渚下,以樟木为牂柯。后有船行遇风,船皆没,惟友船独全。寻看,乃向梓板夹扶其船,友大异之。后友在京都,此板於豫樟来至友许,辄有大喜。中更异梓板,至辄有忧。所用樟木为牂柯者,遂生为树,今犹存。其木合抱,始倒植之,今枚条皆向下。(板门中亦述其事。)
○氵戽斗
《广雅》曰:泳装氵戽斗谓之栕。(以之切。)
《纂文》曰:杼水斗也。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集
- 诗经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孝经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正史
- 三国志
- 宋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梁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政书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说苑
- 盐铁论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六韬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难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针灸大成
- 神相全编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灵城精义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公孙龙子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类书
- 太平御览
- 小说家
- 水浒传
- 聊斋志异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何典
- 夷坚志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李公案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小五义
- 白牡丹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抱朴子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训蒙骈句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