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九·君牙
穆王命君牙为周大司徒,穆王,康王孙,昭王子。○穆王,名满。君牙,或作君雅。作《君牙》。君牙,臣名。
君牙命以其名,遂以名篇。
王若曰:“呜呼!君牙,顺其事而叹,称其名而命之。惟乃祖乃父,世笃忠贞,服劳王家,厥有成绩,纪于太常。言汝父祖,世厚忠贞,服事勤劳王家,其有成功,见纪录书于王之太常,以表显之。王之旌旗画日月曰太常。○画,胡卦反。惟予小子,嗣守文、武、成、康遗绪,亦惟先正之臣,克左右乱四方。惟我小子,继守先王遗业,亦惟父祖之臣,能佐助我治四方。言己无所能。心之忧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言祖业之大,己才之弱,故心怀危惧。虎尾畏噬,春冰畏陷,危惧之甚。○蹈,徒报反。噬,市制反。陷,陷没之陷。
[疏]“穆王”至“君牙”○正义曰:穆王命其臣名君牙者为周大司徒之卿,以策书命之。史录其策书,作《君牙》。○传“言汝”至“太常”○正义曰:《周礼·司勋》云:“凡有功者,铭书於王之太常,祭於大烝。”郑玄云:“铭之言名也。生则书于王旌,以识其人与其功也。死则於烝先王祭之。”是有功者书於王之太常,以表显之也。《周礼·司常》云:“日月为常。”王建太常,是王之旌旗昼日月名之曰太常也。
今命尔予翼,作股肱心膂。今命汝为我辅翼股肱心体之臣。言委任。○膂音旅。缵乃旧服,无忝祖考,弘敷五典,式和民则。继汝先祖故所服,忠勤无辱累祖考之道,大布五常之教,用和民令有法则。○累,劣伪反。令,力呈反。尔身克正,罔敢弗正,民心罔中,惟尔之中。言汝身能正,则下无敢不正。民心无中,从汝取中。必当正身示民以中正。夏暑雨,小民惟曰怨咨。夏月暑雨,天之常道,小人惟曰怨叹咨嗟。言心无中也。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咨。冬大寒,亦天之常道,民犹怨咨。厥惟艰哉!思其艰以图其易,民乃宁。天不可怨,民犹怨嗟,治民其惟难哉!当思虑其难以谋其易,民乃安。○易,以豉反。
[疏]“今命”至“乃宁”○正义曰:王言我以危惧之故,今命汝为大司徒,汝当作我股肱心膂。言将任之如已身也。继汝先世旧所服行,亦如父祖忠勤,无为不忠,辱累汝祖考。当须大布五常之教,用和天下兆氏,令有法则。凡欲率下,当先正身,汝身能正,则下无敢不正。民心无能中正,惟取汝之中正,汝当正身心以率之。夏月大暑大雨,天之常也,小民惟曰怨恨而咨嗟。冬月大寒,亦天之常也,小民亦惟曰怨恨而咨嗟。天不可怨,民尚怨之,治民欲使无怨,其惟难哉!思虑其难,以谋其易,为治不违道,不逆民,民乃安矣。○传“今命”至“委任”○正义曰:“股”,足也。“肱”,臂也。“膂”,背也。汝为我辅翼,当如我之身,故举四支以喻为股肱心体之臣,言委任如身也。传以“膂”为体,以见四者皆体,非独“膂”为体也。《礼记·缁衣》云:“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此举四体,今以臣为心者,君臣合体,则亦同心。《诗》云:“赳赳武夫,公侯腹心”,是臣亦为君心也。○传“冬大”至“怨嗟”○正义曰:传以“祁”为大,故云“冬大寒”。寒言大,则夏暑雨是大雨,於此言“祁”以见之。上言“暑雨”,此不言“寒雪”者,於上言“雨”以见之,互相备也。
呜呼!丕显哉,文王谟!叹文王所谋大显明。丕承哉,武王烈!言武王业美,大可承奉。启佑我后人,咸以正罔缺。文武之谋业,大明可承奉,开助我后嗣,皆以正道无邪缺。○缺,若穴反。尔惟敬明乃训,用奉若于先王,汝惟当敬明汝五教,用奉顺於先王之道。对扬文武之光命,追配于前人。”言当答扬文武光明之命,君臣各追配於前令名之人。
[疏]“呜呼”至“前人”○正义曰:王又叹言:“呜呼!大是显明哉,文王之谋也!大可承奉哉,武王之业也!文王之谋、武王之业,开道佑助我在后之人,皆以正道无邪缺。”言先王之道易可遵也。“汝惟敬明汝之五教,用奉顺於先王之道。汝当答扬文武光明之命,追配於前世令名之人”。令其顺先王之道,同古之大贤也。○传“言武”至“承奉”○正义曰:文王未克殷,始谋造周,故美其谋。武王以杀纣功成业就,故美其业。谋则明白可遵,业则功成可奉,故谋言“显”,烈言“承”。《诗·周颂·武》篇曰,“於皇武王,无竞维烈”,亦美武王业之大也。○传“文武”至“邪缺”○正义曰:文始谋之,武卒成之。文谋大明,武业可奉。言先王以此成功开道佑助我之后人,使我得安其事而奉行之。以正道见其无邪,罔缺失见其周备,故传言“无邪缺”。
王若曰:“君牙,乃惟由先正旧典时式,民之治乱在兹。汝惟当奉用先正之臣所行故事、旧典、文籍是法,民之治乱在此而已,用之则民治,废之则民乱。○治,直吏反,下注同。率乃祖考之攸行,昭乃辟之有乂。”言当循汝父祖之所行,明汝君之有治功。○辟,必亦反。
[疏]“王若”至“有乂”○正义曰:王顺而呼之曰:“君牙,汝为大司徒,惟当奉用先世正官之法,诸臣所行故事旧典,於是法则之,民之治乱在此而已。汝必奉而用之,循汝祖考之所行,明汝君之有治功。”“汝君”,王自谓也。
- 推荐作品:
- 左传
- 礼记
- 孟子
- 尔雅
- 易经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魏书
- 南史
- 北史
- 梁书
- 陈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江南野史
- 地理
- 水经注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蛮书
- 吴船录
- 政书
- 通典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吴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管子
- 邓析子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渊海子平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茶经
- 书目答问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论衡
- 人物志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新齐谐
- 子不语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鬼神传
- 狄公案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幻中游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
- 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