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孝文帝
孝成皇帝好诗、书,通览古今,闲习朝廷仪体,尤善汉家法度故事。常见中垒校尉刘向,曰:“世俗多传道孝文皇帝,小生於军,及长大有识,不知父所在,日祭於代东门外。高帝数梦见一儿祭己,使使至代求之,果得文帝,立为代王。及後徵到,後期不得立,日为再中。及即位为天子,躬自节俭,集上书囊以为前殿帷,常居明光宫听政。为皇太薄后持三年服,庐居枕块如礼,至以发大病,知後子不能行三年之丧,更制三十六日服。治天下致升平,断狱三百人,粟升一钱,有此事不?”
向对曰:“皆不然。谨按汉高三年,魏王豹叛汉附楚,汉使大将韩信击虏豹姬薄夫人,传诣雒阳织室。汉王见薄姬,内後官幸之,生文帝。二年而为王者子,常居宫阙内,不弃捐军中,祭代东门。高皇后八年後九月己酉夕即位,就未央,幸前殿,下赦令。即位时以昏夜,日不再中。文帝虽节俭,未央前殿至奢,雕文五采,尽华榱璧铛,轩槛皆饰以黄金,其势不可以书囊为帷。奢俭好丑,不相副侔。又文帝以後元年六月己亥崩未央宫,在时平常听政宣室,不居明光宫。及薄太后以孝景二年四月壬子薨,葬南陵。文帝先太后崩,不为皇太簿后持三年服。文帝遵汉家基业初定,重承军旅之後,百姓新免於干戈之难。故文帝宜修秦余政教,轻刑事少,与之休息,以俭约节欲自持,初开籍田,躬劝农耕桑,务民之本。即位十余年,时五谷丰熟,百姓足,仓廪实,蓄积有余。然文帝本修黄、老之言,不甚好儒术,其治尚清净无为。以故礼乐庠序未修,民俗未能大化,苟温饱完给,所谓治安之国也。其後匈奴数犯塞,侵扰边境。单于深入寇掠,贼害北地都尉,杀略吏民,系虏老弱,驱畜产,烧积聚,候骑至甘泉,烽火通长安,京师震动,无不忧懑。是时大发兴材官骑士十余万军长安,帝遣丞相灌婴击匈奴,文帝自劳兵至太原、代郡。由是北边置屯待战,设备备胡,兵连不解,转输骆驿,费损虚耗。因以年岁不登,百姓饥乏,谷籴常至石五百,时不升一钱。前待诏贾捐之为孝元皇帝言:‘太宗时民赋四十,断狱四百余。’案太宗时民重犯法,治理不能过中宗之世,地节元年天下断狱四万七千余人。如捐之言复不类,前世断狱皆以万数,不三百人。文帝即位二十三年,日月薄蚀,地数震动,毁坏民庐舍,关东二十九山同日崩溃水出,河决酸枣,大风坏都,雨雹如桃李,深者厚三尺,狗马及人皆生角,大雪,煌虫。文帝下诏书曰:‘间者阴阳不调,日月薄蚀,年谷不登,大遭旱蝗饥馑之害,谪见天地,灾及万民,丞相、御史议可以佐百姓之急。’惟此事类,似不及中宗之世,不可以为升平。”
上曰:“吾於临朝统政施号令何如?”向未及对,上谓向:“校尉帝师傅,耆旧洽闻,亲事先帝,历见三世得失。事无善恶,如闻知之,其言勿有所隐。”向曰:“文帝时政颇遗失,皆所谓悔吝小疵耶。尝辇过郎署,问中郎冯唐以赵将廉颇、马服。唐言:‘今虽有此人,不能用也。’推辇而去,还归禁中,召责让唐。唐顿首陈言:‘闻之於祖父,道廉颇、李牧为边将,市租诸入皆输莫府,而赵王不问多少。日击牛洒酒,劳赐士大夫,赏异有故,能立威名。今臣窃闻云中大守魏尚,边之良将也。匈奴常犯塞为寇,尚追之,吏士争居前,乐尽死力。斩首上功,误差数级,下之吏,尚竟抵罪。由是言之,虽得廉颇、李牧不能用也。’及河东太守季布治郡有声,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左右或毁言使酒,後不用,布见辞去,自陈曰:‘臣幸得侍罪河东,无故而见徵召,此人必有以臣欺国者;既到无用,此人亦有以毁伤臣者。今以一人言则进之,以一人言则退之,臣恐天下有以见朝廷短也。’上有惭色,卒遣布之官。及太中大夫邓通以佞幸吮痈疡脓汁见爱,拟於至亲,赐以蜀郡铜山,令得铸钱,通私家之富,侔於王者、封君。又为微行,数幸通家。文帝代服衣?袭毡帽,骑骏马,从侍中、近臣、常侍、期门武骑猎渐台下,驰射狐兔,果雉刺彘。是时待诏贾山谏,以为不宜数从郡国贤良吏出游猎,重令此人负名不称其与。及太中大夫贾谊亦数陈止游猎。是时谊与邓通俱侍中同位,宜又恶通为人,数廷讥之,由是疏远,迁为长沙太傅。既之官,内不自得。及渡湘水,投吊书曰:‘?茸尊显,佞谀得意。’以哀屈原离谗邪之咎,亦因自伤为邓通等所?也。”
成帝曰:“其治天下孰与孝宣皇帝?”向曰:“中宗之世,政教明,法令行,边境安,四夷亲,单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乐,其治过於太宗之时。亦以遭遇匈奴宾服,四夷和亲也。”
上曰:“後世皆言文帝治天下几至太平,其德比周成王,此语何从生?”向对曰:“生於言事。文帝礼言事者,不伤其意,群臣无小大,至即便从容言。上止辇听之,其言可者称善,不可者喜笑而已。言事多褒之,後人见遗文则以为然。世之毁誉,莫能得实,审形者少,随声者多,或至以无为有。故曰尧、舜不胜其善,桀、纣不胜其恶。桀、纣非杀父与君也,而世有杀君父者,人皆无道如桀、纣,此不胜其恶故。若文帝之仁贤,不胜其善,世俗褒扬,言其德比成王,治几太平也。然文帝之节俭约身以率先天下,忍容言者,含咽臣子之短,此亦通人难及,似出於孝宣皇帝者也。如其聪明远识,不忘数十年事,制持万机,天资治理之材,恐文帝亦且不及孝宣皇帝。向以为如此。及至世间言文帝小生於军中,长大祭代东门外,使者求得之,因立为代王,徵当即位,後期,日为之再中;集上书囊以为前殿帷,常居明光宫听政,为簿太后持三年服,治天下致升平,断狱三百人,粟一升一钱,凡此十余事,皆俗人所妄传,言过其实及傅会,或以为前皆非是。”如刘向言。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礼记
- 公羊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易传
- 白虎通义
- 正史
- 宋史
- 晋书
- 隋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地理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儒家
- 三字经
- 围炉夜话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素书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吴子
- 司马法
- 李卫公问对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农家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饮膳正要
- 三命通会
- 神峰通考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园冶
- 谱录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世说新语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朝野佥载
- 白牡丹
- 幻中游
- 薛刚反唐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了凡四训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老子
- 庄子
- 抱朴子
- 黄庭经
- 太玄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词源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