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评价
《人物志》所表达的人才思想能够在汉魏之际出现不是偶然的。
两汉时期选拔官吏的方法,主要是察举和征辟,其取舍的标准主要是乡里对有关人物德业学行的评论,这种选才方式,客观上推动了品评人物的风气的盛行。东汉后期,察举制因其没有客观标准开始弊端丛生,并成为社会政治危机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当时,一些比较清醒的士人利用清议为武器,臧否人物,抨击朝政,与宦官势力作斗争,要求国家选材时各以所宜,量材授任。到曹魏时期,建立九品中正制,按人才优劣,评定九等,按等授官。于是,,如何识别、评定人才,就成了一个政治上的重要问题。另一方面,九品官人法的实施,也只是解决了名实不相符的问题,即品第高低与官位大小相符的问题,而并没有解决材与质合,能与任宜的问题。因此,人不尽其材和官废其职的问题成为当时吏制的突出问题。刘劭曾奉诏作《都官考课》七十二条及《说略》,其指导思想正是要解决这一问题。《人物志》正是这种政治需要的产物。它以综核名实为基本的思想出发点,,针对当时人物品鉴的偏弊,提出了自己的一整套人物品鉴的原理、原则和方法,使人物品鉴论向理性和形而上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开了以后四本才性和以老庄思想解释儒家圣人观而融通儒老的先河,不管是对当时还是以后的人才选拔和培养,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推荐作品:
- 经
- 集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仪礼
- 论语
- 尔雅
- 易经
- 其他经学
- 大学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明史
- 宋史
- 隋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周书
- 北史
- 金史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别史
- 平宋录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英雄记
- 载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东京梦华录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政书
- 史评
- 读通鉴论
- 荀子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帝范
- 中论
- 三十六计
- 素书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商君书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园冶
- 随园食单
- 杂家
- 鬼谷子
- 墨子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困学纪闻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类书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儒林外史
- 太平广记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子不语
- 东游记
- 孽海花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遂平妖传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中说
- 僧伽吒经
- 庄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云笈七签
- 老子想尔注
- 刘子
- 昭明文选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日知录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