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王珪李靖
  杜子美《送重表侄王评事》诗云:“我之曾老姑,尔之高祖母。尔祖未显时,归为尚书妇。隋朝大业末,房杜俱交友。长者来在门,荒年自糊口。家贫无供给,客位但箕帚。俄顷羞颇珍,寂寥人散后。”云云。“上云天下乱,宜与英俊厚。向窃窥数公,经纶亦俱有。次问最少年,虬髯十八九。子等成大名,皆因此人手。下云风云合。龙虎一吟吼。愿展丈夫雄,得辞儿女丑。秦王时在坐,真气惊户牖。及乎贞观初,尚书践台斗。夫人常肩舆,上殿称万寿。至尊均嫂叔,盛事垂不朽。”观此诗,疑指王珪。珪相唐太宗,赠礼部尚书。然细考其事,大不与史合。蔡绦诗话引《唐书?列女传》云:“珪母卢氏,识房、杜必贵。”质之此诗,则珪母乃杜氏也。《桐江诗话》云:“不特不姓卢,乃珪之妻,非母也。”予按《唐列女传》元无此事,珪传末只云:“始隐居时,与房玄龄、杜如晦善,二人过其家,母李窥之,知其必贵。”蔡说妄云有传,又误以李为卢,皆不足辨。但唐高祖在位日,太子建成与秦王不睦,以权相倾。珪为太子中允,说建成曰:“秦王功盖天下,中外归心,殿下但以长年,位居东宫,无大功以镇服海内,今刘黑闼散亡之余,宜自击之,以取功名。”建成乃请行。其后杨文干之事起,高祖责以兄弟不睦,归罪珪等而流之。太宗即位,乃召还任用。久之,宴近臣于丹霄殿,长孙无忌曰:“王珪,魏征,昔为仇雔,不谓今日得同此宴。”上曰:“珪、征尽心所事,我故用之。”然则珪与太宗非素义明矣。《唐书》载李氏事,亦采之小说,恐未必然,而杜公称其祖姑事,不应不实。且太宗时宰相,别无姓王者,真不可晓也。又有杜光庭《虬须客传》(《虬须客传》当为《虬髯客传》之误)云,隋炀帝幸江都,命杨素留守西京,李靖以布衣往谒。窃其一妓,道遇异人,与俱至太原,因刘文静以见州将之子,言其真英主,倾家资与靖,使助创业之举,即太宗也。按史载唐公击突厥,靖察有非常志,自囚上急变。后高祖定京师,将斩之而止,必无先识太宗之事。且炀帝在江都时,杨素死已十余年矣。此一传,大抵皆妄云。
  杜甫《 送重表侄王评事》 诗说:“我之曾老姑,尔之高祖母。尔祖未显时,归为尚书妇.隋朝大业末,房、杜俱交友.长者来在门,荒年自糊口.家贫无供给,客位但算帚,俄倾羞颇珍,寂寥人散后。” 等等。“上云天下乱,宜与英俊厚。向窃窥数公,经纶亦俱有。次问最少年,虬髯十八九。子等成大名,皆因此人手。下云风云合。龙虎一吟吼。愿展丈夫雄,得辞儿女丑。秦王时在坐,真气惊户牖。及乎贞观初,尚书践台斗。夫人常肩舆,上殿称万寿。至尊均嫂叔,盛事垂不朽。”看这首诗,有可能是指王硅。王硅是唐太宗时的宰相,被赠礼部尚书。然而仔细考证这件事,历史记载很不相符。蔡绦《 诗话》 引《 唐书? 列女传》 的话说:“王硅的母亲卢氏,看出房玄龄、杜如晦一定会富贵。”跟这首诗对证,那么王硅的母亲竟是杜氏。《 桐江诗话》 说:”不仅不姓卢,还是王硅的妻子,而不是母亲。”我考证,《 唐列女传》 原来没有这件事,王硅传末尾只说:“当初隐居的时候,跟房玄龄、杜如晦很友好,两个人到他家里,母亲李氏暗中窥看他们,知道他们一定会富贵”。蔡绦的话乱说有传,又把李氏说成卢氏,都不值得分辨。只是唐高祖在位的时候,太子建成与秦王不和睦,使权术相互倾轧,王硅当时是太子中允,就劝说太子建成说:“秦王的功劳极大,朝内朝外都心服他,您只是因为年长,身为太子住在东宫之内,没有大的功勋使天下人信服,现在刘黑闼被打散的余部,您应该自已去攻击他们,好取得功业名望。”建成就请求出征。后来杨文干的事情发生了,唐高祖责怪他们兄弟不和,归罪于王硅等人并流放了他们。唐太宗即位以后,才召回来任用。很久以后,皇上在丹霄殿为身边的大臣设宴,长孙无忌说:“王硅、魏征过去是仇家,没想到现在能够一起参加这次宴会。”皇上说:“王硅和魏征能够对他们所服事的人尽心,所以我任用他们。”从这件事来看,王硅跟唐太宗不是早就认识的就很清楚了。《 唐书》 记载的李氏的事,也是从小说中采摘来的,恐怕不一定对,而杜甫称说他祖姑的事,不应该不是事实,而且唐太宗时的宰相,没有别人是姓王的,真是不能弄明白。另外,杜先庭《虬须客传》说,隋炀帝到江都去,命令杨素留守西京.李靖以平民的身份前去拜见杨素,暗中带走了他一名妓女,路上遇见了奇异的高人,异人跟他们一起到太原,通过刘文静见州将的儿子,说他将是真正英明的君主,于是异人把所有的家产资金给了李靖,让他帮助创建国业的大事。州将的儿子就是唐太宗。据考证,历史记载唐公攻打突厥时,李靖察觉他有不同平常的志向,自己拘禁了皇上,发动紧急兵变,后来唐高祖平定京师,打算杀了李靖又没有杀,可见一定没有李靖事先就认识唐太宗的事。再说隋炀帝在江都的时候,杨素已经死了十多年了。这一篇传奇,大概都是虚妄的。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集
- 十三经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尔雅
- 易经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北史
- 辽史
- 陈书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五代史阙文
- 东观奏记
- 别史
- 明儒学案
- 英雄记
- 载记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儒家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帝范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素书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吴子
- 尉缭子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管子
- 商君书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医学源流论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葬书
- 天玉经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园冶
- 随园食单
- 杂家
- 鬼谷子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论衡
- 陶庵梦忆
- 权谋残卷
- 老老恒言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齐东野语
- 宣室志
- 山海经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女仙外史
- 雷峰塔奇传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白牡丹
- 幻中游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毛公案
- 心经
- 无量寿经
- 知言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列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总集
- 幽梦影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长生殿
- 古诗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