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诞节受贺
  唐穆宗即位之初年,诏曰:“七月六日,是朕载诞大辰。其日,百僚命妇宜于光顺门进名参贺,朕于门内与百僚相见。”明日,又敕受贺仪宜停。先是左丞韦绶奏行之,宰臣以古无降诞受贺之礼,奏罢之。然次年复行贺礼。诞节之制,起于明皇,今天下宴集休假三日,肃宗亦然。代、德、顺三宗皆不置节名,及文宗以后,始置宴如初。则受贺一事,盖自长庆年至今用之也。
  唐穆宗李恒登皇帝位的那年,下诏书说:“七月六日,是我的寿诞之日。到了那天,百官和诰命妇人把名字递上去,表示参加了朝贺,我可以在门内与百官见面。”第二天,又下诏说,诞辰受百官朝贺的仪术停止,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起初是尚书省总辖吏、户、礼三部的左丞韦统上奏幸。要求寿诞受贺,因之允准下诏;接着总揽政务的大臣又以古代就无寿诞受贺为理由,上书要求停止贺礼仪式,于是又下诏停止。但是到了第二年,又开始寿诞贺礼。皇帝寿诞之日举行贺礼的制度,开始于唐明皇。当时,唐明皇在他寿诞之日下令百官集中设宴庆贺,休假三天,之后,唐肃宗也照此办理。后来,代宗、德宗、顺宗三朝都没有设置这一节日名目。直到唐文宗以后,才象玄宗时一样盛宴百官。由此可知,寿诞受贺之礼,大致从唐穆宗长庆年间一直演用到现在。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左传
- 周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易经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匡谬正俗
- 明史
- 宋史
- 旧唐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战国策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三字经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慎子
- 邓析子
- 农家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饮膳正要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棋经十三篇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智囊全集
- 朱子家训
- 名贤集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阅微草堂笔记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三侠五义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小五义
- 幻中游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了凡四训
- 中说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老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云笈七签
- 文子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幽梦影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桃花扇
- 长生殿
- 古诗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