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张嘉贞
唐张嘉贞为并州长史、天兵军使,明皇欲相之,而忘其名,诏中书侍郎韦抗曰:“朕尝记其风操,今为北方大将,张姓而复名,卿为我思之。”抗曰:“非张齐丘乎?今为朔方节度使。”帝即使作诏以为相。夜阅大臣表疏,得嘉贞所献,遂相之。议者谓明皇欲大用人,而卤莽若是,非得嘉贞表疏,则语相齐丘矣。予考其事大为不然。按开元八年,嘉贞为相,而齐丘以天宝八载始为朔方节度,相去三十年,安得如上所云者?又是时明皇临御未久,方厉精为治,不应置相而不审其名位,盖郑处诲所著《明皇杂录》妄载其事,史家误采之也。《资治通鉴》弃不取云。
唐朝张嘉贞任并州长史、天兵军使,唐明皇想让他当丞相,但忘了他的名字,便告中书侍郎韦抗说:‘我曾经记得他的风度品格,现在是北方的大将,姓张,双名,你替我想想。”韦抗说:“是不是张齐丘?现在是朔方节度使。”唐明皇就让他写诏书,让张齐丘当丞相。唐明皇夜里看大臣的表章,看到张嘉贞送上的疏文,便让他当了丞相。评议家说唐明皇想重用人材,却这样鲁莽,如不是见到张嘉贞的表章,就误用了张齐丘。我经过考查,认为并不如此。按唐玄宗开元八年,张嘉贞任宰相,张齐丘是玄宗天宝八年才任朔方节度使的,相差三十年,怎么能象以上所说的呢?再说当时唐明皇即位不久,正在励精图始,不应该任命丞相而不知道姓名和官位,这只是郑处诲所著的《 明皇杂录》 胡记了此书,历史学家误用罢了。《 资治通鉴》 就没有采用。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尚书
- 左传
- 周礼
- 尔雅
- 谷梁传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匡谬正俗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宋史
- 晋书
- 清史稿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北齐书
- 陈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政书
- 史评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小窗幽记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近思录
- 北溪字义
- 素书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尉缭子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千字文
- 智囊全集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容斋随笔
- 清代名人轶事
- 南越笔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儒林外史
- 封神演义
- 官场现形记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南游记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白牡丹
- 小八义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僧伽吒经
- 道家
- 庄子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刘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浮生六记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牡丹亭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