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百三十八 仲
历史来源
源流一
源于高辛氏,出自黄帝后裔高辛氏之臣仲堪、仲熊兄弟,属于以先贤名字为氏。
黄帝曾孙帝喾,姬姓,名夋,号高辛氏,为五帝之一。帝喾属下有八个具有才得之臣,号称“八元”,与颛顼属下的“八恺”齐名。“八元”是:伯奋、伯虎、仲堪、仲熊、叔献、叔豹、季仲、季狸,这八个人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
在“八元”之中有仲堪、仲熊两兄弟,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仲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于任姓,是商王朝开国君主汤的佐相仲虺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仲虺,任姓,名莱朱,奚仲之后,是商汤属下贤相,与伊尹一起辅佐一代圣君商王汤。
在仲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仲氏。例如,周王朝的樊侯仲山甫,即其后裔。
源流三
源于姬姓,属于以先祖名、字或氏为姓。
①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祭仲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祭仲,是春秋时期郑国卿大夫、政治家,他是郑庄公身边的著名权臣,史书上记载他“甚有宠于庄公,庄公使为卿。”
祭仲在郑国前后辅佐、扶立了五代国君,堪称春秋时期佐君最多的卿大夫之一。在祭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仲氏,世代相传至今。
②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公子庆父之后,属于以先祖字为氏。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位著名的大夫叫庆父,字共仲。因乱鲁而遭到贵族与国民的谴责,最后身败名裂。
在庆父死后,其后裔子孙中有因避仇而改以先祖字为姓氏,称仲孙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仲氏、孙氏,世代相传至今。
③出自春秋末期卫国大夫仲由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今山东泗水泉林镇卞桥村),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是孔门七十二贤弟子之一,史称仲子,位列十哲,世称先贤。
在仲由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称号或名字为姓氏者,称仲氏,世代相传至今。
④出自春秋末期鲁国大夫公子彭生之后,属于以先祖氏为姓。
公子彭生,姬姓,叔仲氏,是鲁桓公庶子公子叔牙之孙,在公子彭生的后裔子孙中,多称叔仲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仲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宋庄公之后,属于以先祖字为氏。
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宋元公有一个儿子名叫皇野,字子仲。在子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字为姓氏者,称仲氏,世代相传至今。
家族名人
仲熊
上古进名列“八元”的贤者。“八元”指当时位最有才德、最善于治事的人,即《左传》提及过的:伯奋、仲堪、伯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李里、仲熊、忠肃共、懿、宣、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仲堪、仲熊,是被舜帝举为“布王教于四方”的人。
仲虺
曾作《仲虺之诰》,因而名垂青史。
仲由
春秋时鲁国人,字子路,孔子的得意弟子,他直率勇敢,仕卫为邑宰。
仲并
宋代进士,官至光禄丞。工诗文。有《浮山集》。
仲仁
北宋画家、高僧,会稽人。住衡州华光山,号华光长老。善画梅,用水墨浑写,创为墨梅,亦画山水平远小景,有《华光梅谱》。
仲长统
东汉哲学家,字公理,高平人。好学,敢直言,官至尚书郎。他提出“人事为本,天道为末”的论点,否认“天命”,著有《昌言》一书传世。
仲大年
宋代良吏,淳熙中知内江,敷教宽平,人感德之。
仲兆琚
又名仲八,清末民初江苏省赣榆县仲官河村人。绿林好汉,劫富济贫,倾向革命。其事迹《海丰传》(已失传)上有记载。
此外,仲姓名人还有:唐代有太常博士仲子陵,宋代有天章阁侍制仲简、好学强记的仲并,清有监察御史仲永檀……等。
迁徙分布
历史分布与迁徙
宋朝时期,仲姓大约有3万3干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4%,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二百位以后。在全国分布主要于湖南、山东、河北、江苏、浙江等地,湖南为仲姓的第一大省,约占仲姓总人口的27%。明朝时期,仲姓大约有5万7干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6%,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一百八十位以后。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河北、安徽、四川、河南等地,江苏为仲姓第一大省,大约占仲姓总人口的一半。
当代仲姓分布
当代仲姓的人口大约有35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027%,为第二百四十五位大姓姓氏。自宋朝至今1000年来,仲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辽宁、山东、上海,这四省市的仲姓大约占仲姓总人口的59%,其次分布于陕西、黑龙江、河南、安徽、甘肃等地。江苏为仲姓第一大省,大约占仲姓总人口的40%以上。仲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苏沪皖、浙江大部、江西北端、湖北东北、河南东南、鲁辽大部、吉黑、内蒙古东部、陕西西南、甘宁大部、四川西部、青海东部、新疆西北,仲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3%以上,最高可达0.2%以上,其中江苏沭阳仲姓人口比例更高,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32.2%,居住了大约77%的仲姓人群。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左传
- 礼记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大学
- 笠翁对韵
- 大戴礼记
- 明史
- 清史稿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编年史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传习录
- 荀子
- 弟子规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帝范
- 潜夫论
- 六韬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吴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神相全编
- 天玉经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谱录
- 千字文
- 墨子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论衡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避暑录话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花月痕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刘公案
- 河东记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随园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