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十一 木部·枸杞
释名
枸 枸棘、苦杞、甜菜、天精、地骨、地节、地仙、却老、羊乳、仙人杖、西王母杖。
气味
苦、寒、无毒。
主治
肾经虚损,眼目昏花,或云翳遮睛。和枸杞子一斤,好酒润透。分作四份:一份用蜀椒一两炒,一份用小茴香一两炒,一份用芝麻一两炒,一份用川楝肉一两炒。炒后拣出枸杞,加熟地黄、白术、白茯苓各一两,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每天服适量。此方名“四神丸”。
壮筋骨,补精髓。用枸杞根、生地黄、甘菊花各一斤,捣碎,加水一石,煮取汁五斗,以汁炊糯米五斗,拌入细曲,照常法酿酒,待熟澄清,每日饮三碗。此方名“地骨酒”。
骨蒸烦熟(包括一切虚劳烦热及大病后烦热)。用地骨皮二两、防风一两,甘草(炙)半两,和匀后。每取五钱,加生姜五片,水煎服。此方名“地仙散”。
肾虚腰痛。和枸杞根、杜仲、萆 和一斤,好酒三斗浸泡,蜜封土罐中再放锅内煮一天,常取饮服。
赤眼肿痛。用地骨皮三斤,加水三斗,煮成三升,去渣,放进盐一两,再煮成二程式,频用洗眼和点眼。
小便出血。用新地骨皮洗净,捣取自然汁。无汁则加水煎汁。每服一碗,加一点酒,饭前温服。
风虫牙痛。用枸杞根白皮,煎醋含漱。
口舌糜烂(膀胱移热于小肠,口舌生疮,心胃 热,水谷不下)。用柴胡、地骨皮各三钱,水煎服。此方名“地骨皮汤”。
男子下疳。先以浆水洗过。再搽地骨皮末,即可生肌止痛。
妇女阴肿或生疮。用枸杞根煎水多洗。
痈疽恶疮,脓血不止。有地骨皮不拘多少,洗净,刮去粗皮,取出细穰。以地骨皮煎汤洗,令脓血尽,以 穰敷贴患处,很快见效。
足趾鸡眼,作痛作疮。用地骨皮同红花研细敷涂。
目涩有翳。用枸杞叶、车前叶各二两,捣出汁,以桑叶裹悬阴地一夜。取汁点眼,不过三、五次,即见效。
五劳七伤,房事衰弱。用枸杞叶半斤,切细,加粳米二合,豉汁适量,一起煮成粥。每日食用,有效。
- 推荐作品:
- 史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晋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金史
- 梁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贞观政要
- 别史
- 高士传
- 载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吴船录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传习录
- 儒家
- 增广贤文
- 弟子规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吴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练兵实纪
- 投笔肤谈
- 法家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医家
- 齐民要术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谱录
- 千字文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搜神后记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二刻拍案惊奇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何典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白牡丹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知言
- 道家
- 阴符经
- 黄帝四经
- 悟真篇
- 刘子
- 古文观止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日知录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词曲
- 桃花扇